包含物不平则鸣的词条
xj 2023-08-17
1. 不平则鸣的译文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选自《全唐文》
【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1〕;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2〕。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译文】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题解】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加以赞扬和宽慰,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感慨和不满。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全序仅篇末少量笔墨直接点到孟郊,其他内容都凭空结撰,出人意外,但又紧紧围绕孟郊其人其事而设,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显得空疏游离,体现了布局谋篇上的独到造诣。历数各个朝代善鸣者时,句式极错综变化之能事,清人刘海峰评为“雄奇创辟,横绝古今”。
2. 不平则鸣之说翻译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人(今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他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成就都非常高,特别是他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受到历代文人的崇高评价。他非常明确的提出了“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创作思想。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人教版)所选的《马说》和《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思想,都是“不平则鸣”的结果。
《马说》是《杂说》四篇之一。《杂说》是一组讽刺不合理社会现象的短论。《马说》是第四篇。本文通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为喻,对贤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尖锐讽刺了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爱人才、不用人才的愚蠢行为,表达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的共同遭遇,也抒发了个人因屡遭贬斥而产生的愤愤不平。这里,韩愈的个人牢骚,在政治日趋黑暗的中唐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篇文章是一片托物言志之作,分三层展开。首先以千里马的“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为喻,说明得士必先识士;接着又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为喻,说明得士还需待士;最后以策马者“不能尽其才”“不能通其意”为喻,说明得士更应用士。总之,文章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比喻贤才的被埋没、被扼杀,以食马者、执策者的无知无能,比喻统治者的昏庸。通篇设比,含义曲深,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它又是一篇说理文,先正面论断,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最后点出“真不知马”这一要害,层层议论,层层深入,说理透辟,而且感情强烈,成为情理兼胜的作品。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生,寿州安丰人,贫能读书,有孝行。贞元年间,公(韩愈)就食江南时与交,有《嗟哉董生行》诗。河北诸道,赵属成德军。燕属幽州营。其往河北,无非愤己不得志,欲求合于“不奉朝命”之藩镇。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反对董邵南游河北的,但其内容远不止于此。还有许多的言外之意。向往古代的燕赵地区的感慨悲歌之士,从而指斥了当时的藩镇割据,此其一。第二,反对董邵南游河北,但又肯定他“怀抱利器”的,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因此,到河北去谋出路,这就流露了作者对有司的不满,似乎在责备他们的“为渊驱鱼”。第三,董邵南明明是“不得志于有司”奔藩镇的,作者却又委托他劝谕河北的“屠狗者”入朝做官;“ 屠狗者”如果真的跑到唐王朝去,“有司”会让他“得志”吗?在这些地方,作者不仅暗暗地责怪“有司”,而且隐隐然在向最高统治者敲警钟。从董邵南的遭遇看,所谓“明天子”,其实很不“明”。而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唐王朝的确“仕路壅滞”,失意之士纷纷投奔藩镇;而藩镇呢?又“竞引豪杰为谋主”,因而藩镇益强,而朝廷益弱。企图实现大统一的韩愈,在给他曾经赞美过的董邵南送行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唯其感慨万千!才能写出这内容深广的短文。真是“微情妙旨寄之笔墨之外”(刘大魁《唐宋八大家文百篇》)很多的文章都是“不平则鸣”的结果,此不平直说了倒没趣,于是迂回曲折,含蓄达意,借虚显实,因此就出现了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开宗明义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者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这两篇短文就是作者在为不得志者(包括作者自己)而鸣。其中言外之意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3. 韩愈《送孟东野序》中“鸣”字用法各不相同,体现了散文的哪个文
韩愈《送孟东野序》 赏析 这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文章内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论述“物不平则鸣”的道理.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动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 第二段,列举自然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例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就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东西;而上天则用鸟鸣、雷鸣、虫鸣、风声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 第三段,论证人也如此,不平则鸣.文章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 第四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 *** 怀的人.而孟、李、张三人的优秀诗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来歌颂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忧愁,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呢?最终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了孟郊怀才不遇的情感. 全文论证的结果,似乎归结于天命.其实,这只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而已.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作者表面上说是天意所决定的,实则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用人才,切莫误认为韩愈是在宣扬迷信.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制. 综上所述 应该选第二个选项.。
4. 论述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功之说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主要来源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它强调的是作家的生活遭遇特别是艰难困窘之事对其创作成就的重要作用。
但欧阳修在本文中肯定梅圣俞诗“穷而后工”的同时,又惋惜他的才能被埋没,说梅尧臣如果能得到朝廷重用,他就会写作雅颂之篇章,歌咏大宋之功德。司马迁的‘愤’就是通常所谓“牢骚”;韩愈的“不平”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
得志而“鸣国家之盛”和失意而“自鸣不幸”,两者都是“不平则鸣”;由此看来,在文学思想上,韩愈与欧阳修是一脉相承的。
[img]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韩愈。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文中第一段论述了“物不平则鸣”的道理。以草、木、水受外力发出声,人的言论、歌、哭,都因有所不平的缘故;
第二段,列举自然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以乐器善发声,鸟鸣、雷鸣、虫鸣等论述“自然界的不鸣”;
第三段,论证人也如此,不平则鸣。从各个朝代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物不得其平则鸣”;
第四段,以陈子昂、李白、杜甫、孟郊等诗人,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鸣不平)的人。
韩愈的这篇立论把“不平则鸣”写的卓异不凡,寓意深刻。
人物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物不平则鸣是什么意思物不平则鸣_成语解释
【拼音】:wù bú píng zé míng
【释义】: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例句】:物不平则鸣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解释物不平则鸣“不平则鸣”这个成语出于唐代文学家韩愈《送孟东野序》一文。此文开宗明义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平则鸣”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说是“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辞海》在解释“不平则鸣”时,先引用了韩愈的原话之后说:“后指遇到不平的事,发出不满的呼声。”《辞源》的解释也大同小异。这些辞书所解释的只能说是“不平则鸣”一词的后起意义。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也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
“不平则鸣”一语的原意是什么呢?假如把“不平则鸣”单纯解释为对于不公平事情的愤慨,则《送孟东野序》中出现了大量难以解释甚至矛盾之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四“送孟东野序”条说:
韩文公《送孟东野序》云:“物不得其平则鸣。”然则其文云:“在唐、虞时,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之以鸣,夔假于《韶》以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又云:“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然则非所谓“不得其乎”也。
洪迈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而且文中还说“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等等,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洪迈认为韩愈所举之例与“不平则鸣”的说法不相符。
韩愈此文是否有矛盾,关键在于“不平”一词的内涵。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也就是说,“不平”是指人们的心灵处于不平静的状态,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感情。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狭隘理解。不过韩愈所说的“不平”并不限于人的感情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在钱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
我以为,“平”,是指平常、平静、平衡、平凡等;“不平”则是指异乎寻常的善,既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能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善。总之“不平”所指甚广,并不指逆境。
“不平则鸣”应是指自然、社会与人生当处于不寻常的状况之中,一定会有所表现。
我们还是以《送孟东野序》为例。就自然界而言,草木在平静状况下是无声的,但“风挠之鸣”;平静的水是无声的,但“风荡之鸣”;大自然为什么会“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是因为它处于一种推移变化之中。“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不得其平”就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变化而形成的。
人类社会也一样,当处于变革动荡之时,总是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物。这可以是盛世,如唐虞的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也可以是乱世衰世,如“周之衷,孔子之徒鸣之”;“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可以“以道鸣”,孟子、荀子;可以“以术鸣”,如杨朱、老子、韩、张仪、苏秦;也可以以诗文鸣,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杨雄、陈子昂、李白、杜甫。
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但不知道老天爷是让他“鸣国家之盛”呢,还是“使自鸣其不幸”,不过不管哪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孟郊的“善鸣”,所以劝他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在这里韩愈并不单纯强调“不幸”对于诗人的作用。为什么后来的读者理解“不平则鸣”往往偏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含义呢?这是因为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其诗多是贫寒之声,而韩愈对之也寄以深厚的同情。
“不平则鸣”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变革动荡的时代,容易产生伟大的作家作品;而作家的好作品,大都产生于不寻常(不仅仅是“不幸”)的生活际遇之中,毫无波澜的平凡或平庸生活,是难以产生激动人心的作品的。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动荡的时代为诗人提供创作的题材和动力,故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这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由的时代,也可以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中国古代的隆汉盛唐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就诗人创作而言,“穷而后工”固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然穷而后不工的也大有人在),但达者只要不是过着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只要能敏锐地把握时代与生活的变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完全可以写出好作品。
以上就是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包含物不平则鸣的词条”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转载请注明来
来探秘,本文标题:包含物不平则鸣的词条
本文地址:
/qiqubaike/41289.html
标签: 包含物不平则鸣的词条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毛之地的毛的意思(不毛之地的不毛是指)
- 热门文章
- 随机tag
-
地球有心脏吗 世界上最稳定的头像(世界上最稳定的头像男 黑洞是什么东西(黑洞是什么东西形成的) 金伯帆被砸后的照片(砸金伯帆是哪年) 中国最环保的城市(世界上最环保的五大城市 籍贯和户籍有什么区别 水熊虫(水熊虫是一种小型水生动物 中国最牛蒙城(蒙城被称为中国的什么) 金字旁的男孩名字(带金字旁的男孩名字大全 属相性格(属蛇性格) 中国最火爆的行业(中国最热门的十大行业) 周公解梦梦见被蛇追(周公解梦梦见被蛇追着 嬴政是嬴异人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 出体(出奇体育app) 安史之乱和杨贵妃有关吗 世界上最稀有的军机(最贵军机) 自由(自由女神像) 网络游戏角色名字(网络游戏角色名字幽默诙 中国最漂亮海上村庄(中国最美海边渔村) 世界十大名戒指 中国最洁净的县城(中国最干净县城) 2022七大灾难预言(易经预言2023年 夸张说法(毓婷副作用不至于此) 并没有(只是民间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