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异事 > 正文

伍秉鉴(伍秉鉴百度百科)

xj 2023-04-01

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伍秉鉴(伍秉鉴百度百科)”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本文目录一览:

1、伍秉鉴&怡和行 2、清朝时期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巅峰时他的财富究竟有多少? 3、伍秉鉴为何可以在粤商中脱颖而出成就世界首富? 4、清朝商人伍秉鉴究竟是谁 5、清朝时期的伍秉鉴是个怎样的人? 6、比肩盖茨,作为清朝世界首付的伍秉鉴为何突然没落了? 伍秉鉴&怡和行

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广州。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1][2]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1][2]

伍秉鉴财产的形式很多,不光是银子,还有自己的企业,这个企业叫“怡和行”,做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他立足广州,主要是跟英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甚至债务也放到国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也像中国普通的地主一样,在国内买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1][2]

中文名

伍秉鉴

外文名

Howqua

别名

伍敦元

国籍

清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广州黄埔府

出生日期

1769年

逝世日期

1843年9月4日

职业

商人、慈善家

信仰

儒家

主要成就

成为世界首富

祖籍

福建泉州

资产

约2800万两白银

热点关注

解读 这个福建人曾是世界的首富,却身份卑微,下场凄惨……

他是美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甚至马克思也曾在专著中提到他的名字,2001年《华尔街日报》统计出千年世界上最富有TOP50榜单,其中有6个中国人,他就是其中一个。...

职业: 贸易人

资产: 约2800万两(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两)

成名原因: 在他那个时期最富有的商人

伍秉鉴的先祖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在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迁至广东广州,家族从事的还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到了第五代的伍国莹是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账房。1783年,伍国莹就开始参与经营的商行叫做元顺行。1792年,伍国莹把业务交给了儿子伍秉钧,伍秉钧接过这个行务以后就正式创办了怡和行,伍秉钧在35岁的时候病逝,他的弟弟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这一年是1801年,伍秉鉴把怡和行做大做强[2]。伍秉鉴是允许与外国人交易丝绸和瓷器的少数中国商人之一。伍秉鉴家只接受白银的付款;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外国商品都想要。伍秉鉴借出大量的数目给外国商人(每次百万银元)以交换部分的船只出货。他也是公认的慈善家,捐赠第一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一十万两赔款的银元。在那个时期,伍秉鉴名声远播,他的肖像仍然在一些和他有过生意来往的Salem,Mass.,and Newport, R.I.-美国人建造的官邸悬挂着。

传奇人生

世界首富伍秉鉴,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3]。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1843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历史背景

1834年的中国,出了位世界首富。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垄断清朝海上外贸,广州十三行成为暴富群体。

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行商因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信而深受外商欢迎。

共4张

清朝官员巡视十三行商馆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商业创举

广东十三行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广东十三行”,今天几乎不为人知。但就是这个被忽视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活跃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当时,这些中国商人被西方世界认为是18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13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但由于它享有垄断清朝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故“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现在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怡和行

十三行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伍秉鉴是个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他的商行在当时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可以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在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国际声誉

伍秉鉴在西方商人的眼里享有不错的名声,众多关于伍秉鉴的趣闻逸事也在当时外商中流传甚广。其中一个故事,使他成了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据说当时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与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然而他又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故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为难这个商人,而是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对波士顿商人说:“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不过不走运。”说完,他就把借据撕个粉碎,并向对方表示他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离开广州回国。

伍秉鉴这个惊人的举动,让伍浩官的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伍家所积累的财富也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当时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一位留下八位数遗产的“千万富翁”,他就是1848年去世的当年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阿千万”死的时候,遗产估计有2000-3000万美元。而阿斯特混成美国首富,靠的就是和当时的大清朝做买卖。他其中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就是当时富可敌国的伍秉鉴。

爱国助国

禁烟运动

从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来做的是正经生意,茶叶贸易是伍家最主要的业务。但是,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来贸易往来的生意伙伴,两边都得罪不起。因此,他必须尽自己的全力化解这次危机。

三天后,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但是,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人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伍家再次妥协,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但是,林则徐下令将伍绍荣革去职衔,逮捕入狱。经过此番折腾,伍秉鉴颜面尽失,斯文扫地。

捐资救国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他争取和平解决鸦片问题的努力彻底失败了。伍秉鉴清楚地知道,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源,正是不满十三行垄断贸易,一旦英国获胜,毫无疑问,十三行的独特地位将被迫丧失。

伍家,甚至其他行商,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战争甫一开始,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和约》,按协议,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元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元。

遗憾的是,这次赎城之举没有给伍秉鉴们带来荣誉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议。从战争一开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国人涂上了“汉奸”的阴影。不管他们捐献多少银两,也抹不去这个影子。

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在战败赔款中,伍家被勒缴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

没落发展

身死家败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伍秉鉴包庇外商走私鸦片,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凄凉晚景

据伍秉鉴自己估算,在战争中,伍家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但这笔数字,对于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况且,深谋远虑的伍秉鉴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然而,此时的伍秉鉴,却已是心灰意冷。

1842年12月23日,他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

[img]清朝时期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巅峰时他的财富究竟有多少?

清朝时期的世界首富伍秉鉴,清朝史记中曾经记载,1834年是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他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折合成白银便是大约2000万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整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才4000万两白银!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他都不为过。

伍秉鉴不仅仅是清朝首富,而且是当时的世界首富。因为在2001年,美国有一份报纸叫《华尔街日报》 ,它当时统计了1000年以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这50个人里面有6个中国人,其中一位就是伍秉鉴。

伍秉鉴出生于福建,从他祖上开始就一直从商,所以从小就耳闻目染,精通经商之道。伍秉鉴的父亲伍国宗在广州成立怡和行 ,于是他就一直跟在他父亲后面帮他打理生意,直到32岁的时候,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事业。 当时的大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保留了广州作为当时的通商口岸,所以当时的所有的外贸特权都落入了“广州十三行” 这个商业组织的手中,伍秉鉴十分幸运,因为他是这个广州十三行的商会会长,凭着这些有利条件,伍秉鉴开始在国内大量购置地产、房产、茶园、店铺,个人财富迅速增加。尝到甜头之后,伍秉鉴更加胆大,他将自己的生意投资到了海外,不仅在美国投资铁路,而且参与美国的证券交易 、保险等金融业务。当时英国最大的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就是伍秉鉴,可见他的财富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说到伍秉鉴的财富,都不提一下他的伍家豪宅,伍家豪宅的占地面积有800多亩,而我们现在的北京故宫,也就是当时清政府的皇宫占地面积也就1080亩,这样对比下来,伍家豪宅是可以与皇宫相媲美的。但是好景不长,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政府停止了中西贸易,关闭了广州的通商口岸,使得伍秉鉴怡和行的生意损失惨重,一蹶不振。

伍秉鉴为何可以在粤商中脱颖而出成就世界首富?

伍秉鉴是福建人,生于广州。他的父亲伍国莹曾是十三行总商潘启官的账房先生。伍秉鉴所创立的怡和行,以及积累的巨额财富一直是个谜。

清代的怡和行具有很大的生意,嘉庆年间他接办其兄伍秉钧的行务,进而为十三行首席行商。

后来清朝政府改革行商制度,他与卢文锦同任总商,进而成为总商之首。

伍秉鉴到1834年时,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富甲天下。

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可以说是一个跨国大财团,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清朝初年,继续延用明朝的海禁政策,安海这个出入口被封起来了。这就是伍家离开安海的背景。伍秉鉴的家族是一个有浓厚商业意识的家族,他的祖辈曾经在康熙年间就移居广州谋生。

其实,当年伍家最有商业头脑的是伍秉钧,他偏偏比较短命,伍家最终选择了伍秉鉴成为“怡和行”新的掌门人。

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看好伍秉鉴,有人甚至断言,怡和行会败在伍秉鉴身上。

那么,为什么后来伍秉鉴成为了世界首富呢?主要还是这么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吝啬,可能是伍秉鉴的“专利”,为了省钱他居然给妻子买假首饰,但伍秉鉴却曾经给他的美国义子约翰·福布斯50万银元,帮助他创立了旗昌洋行。类似于这样的慷慨之举,在外商中广为流传。

外国有个“高老头”,中国有个伍秉鉴,这两个商人虽然国籍不同,语言不同,但在吝惜财物方面却是那样酷似,就像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从牙商发展到行商的伍秉鉴,经常从国内长途贩运批发商手中购买大批生丝,托付给由他选准的外商,运到加尔各答去销售,又从那里购买大批英国货运回广州,从中牟取利润,终于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变成了暴发户。

看来,伍秉鉴确实很会做生意,但是,吝啬才是伍秉鉴的“专利”。

有人形容吝啬时,常说:一分钱掰作两半用。伍秉鉴的吝啬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把一分钱掰作两半用呢?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某天,伍秉鉴的妻子李慧兰,发现她身上的首饰和匣子里的首饰都不翼而飞,便赶忙跑去准备告诉夫君。

伍秉鉴这时从外面回来了,给她带回来一些不知从哪买的假首饰。

而那些真首饰,则早被他收捡起来,也不知派什么用场了。

李慧兰气得直哭,她把那些膺品扔得满地都是。伍秉鉴默默站在那里,似乎自知理缺。其实,他是在想,自己总有一天会说服她的。

伍秉鉴站了一会,想起什么,又在地上把那些假玩意一个不漏地捡起来,然后走出去了。

李慧兰以为自己的夫君可能是改变主意,要把真首饰替她拿回来。

不料伍秉鉴是认为这些假玩意,扔了实在可惜,又拿去退给了卖主。

当时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

32岁的伍秉鉴就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十三行行商们的领头人总商。

伍秉鉴是一位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

事实上,他的商行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他可以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

伍秉鉴还曾经给他的美国义子约翰·福布斯50万银元,帮助他创立了旗昌洋行。此人日后成为美国著名的铁路大王。

类似于这样的慷慨之举,在外商中广为流传。

在很多外商看来,伍秉鉴已经成为财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发财致富的同义词,连美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也以冠上了“浩官号”的名称而自豪。

但像伍秉鉴这样的官商,在清朝皇帝和百官眼中,只不过是可随意盘剥的商人,朝廷和地方官员不断寻找各种借口,迫使行商们“主动报效”或“认捐”。

伍秉鉴对官吏借端勒索非常头痛。又一次,他承保的一艘公司船,被海关官吏发现有两对表未纳税。

他企图缴180元了事,海关监督却罚他纳税50倍。说明伍家这时已成为官吏勒索的目标。

只是当时还是伍氏家族的全盛期。伍秉鉴与受昌、绍荣父子在前人创业的基础上,极大地扩张了伍怡和的家业,成为富甲天下的豪商。但是伍秉鉴已经觉得心力憔悴,已经开始培养继承人了!

其二、伍秉鉴非常重视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培养和锻炼,自己五十多岁就主动退休了!

嘉庆年间,伍秉鉴就已经列为总商之首,登上首席行商的位置。后来,为了表明他的实际领导权,他曾召集全体行商来处理一艘散商船的棉花交易。

此后数十年间,他一直居于行商首领的地位。

道光年间,伍秉鉴为了避免怡和行务的操劳、公行事务的闲扰和清朝官吏的勒索,确保伍氏家业的绵延,多次谋求摆脱行商身份,物色子弟代充。

但当时行商退休也成了清朝官府勒索的财源,最后他还是通知公司,怡和行务今后将由他的第四子伍受昌来管理。

从此,伍秉鉴告老,由其四子伍受昌继承行务和公行总商。1833年伍受昌病逝,由五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总商。

伍受昌聘任总商的这一段时间,实际上伍秉鉴仍掌握着怡和行行务,以及公行的实权。

伍家与英、美商家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伍秉鉴是英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

英国的公司管理者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往往将存款和金银交伍秉鉴保管。

其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也向伍家借贷。同美商关系更为密切。1834年英公司退出广州贸易以后,伍家也退出与其他外商的一切贸易,只同美商旗昌行合作,由旗昌洋行将其货物运销欧美、印度各国。

伍怡和标记的茶叶,在美国可以卖得高价。此时的伍秉鉴被公认为是19世纪上半叶最富有的外贸商人。

首富想退休,为何退不了?

要知道,以首富之身而能避免超级风雨,自古至今都是少有的。

纵观历史,首富的交椅,还真是不好坐的。

1826年,这一年是大清帝国道光六年,一位不仅在帝国内部,且被当时的西方人敬奉为传奇人物,也就是58岁的帝国首富伍秉鉴在广州宣布:老爷子我,要退休了。

伍秉鉴的祖上从清朝初期移居到了广州,到了伍秉鉴本人已是移民的第六代。此前,伍秉鉴的祖上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伍家才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经商一定要讲究:天时地利。1757年,清廷宣布仅保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并且这种对外贸易的特权,还被清政府所特许经营的少数商行垄断把持,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广州“十三行”。

少数几家商行,垄断了整个大清帝国的对外贸易,其中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伍秉鉴所接手经营的怡和洋行,作为十三行的重要代表,通过经营茶叶出口等垄断性贸易,由此开始迅速崛起。

帝国的巨富新星,冉冉升起。商海厮杀中,做任何生意,都比不上做垄断生意来得有“钱景”。在联合官府进行垄断经营多年后,伍秉鉴的生意扩张到了全世界。

钱袋子,用得着是宝,用不着是草。

由于诚信经营,待人厚道,伍秉鉴的商业帝国迅速扩大,并且他的商业口碑也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

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对此,表示到1834年,伍秉鉴不仅是广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

每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公布后,中国人以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为豪,都不奢望能名列前茅。

殊不知,早在19世纪前期,就有一个中国商人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交椅。

他就是伍秉鉴。他曾统计自己家产约2600万两银子,而当时美国首富的资产大约为700万两。如此规模的财富,是伍秉鉴亲手在几十年内实现的。

事实上,大凡暴富者,都不是市场规律能够解释的,伍秉鉴的暴富就是建立在清朝中期以后的行商外贸之上。

伍秉鉴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很早就有退休的思想准备。

其三、伍秉鉴的怡和行曾经一度跃升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其资本涉足美国的铁路、证券乃至保险业务,他的一句话就能够成就两位世界首富。

32岁的伍秉鉴接手怡和行,这一年是1801年。怡和行在伍秉鉴手中迅速壮大,成为了十三行的总商。伍秉鉴的经商诀窍在哪里?

他讲究快速投资!

伍秉鉴将怡和行主营业务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交易的不菲收益,迅速资本化,大规模地置办田产、宅院、茶园、店铺。

他还到国外投资,借贷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其资本甚至涉足美国勃兴的铁路、证券乃至保险业务。

因此,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跃升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同时,伍秉鉴经商诚信,恪守商誉,具有超前的品牌意识。

据说,福布斯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认了一个干爹,这干爹就是伍秉鉴。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福布斯回美国时,口袋里揣了50万银元,这是伍秉鉴给他干儿子的,这笔钱是放债,还是投资,或者是馈赠,咱们不得而知。

福布斯拿这笔钱做了什么?

修铁路!当时美国的铁路热刚刚开始出现,铁路则是美国经济起飞的火车头。美国有一历史学家讲过福布斯和美国铁路的关系,就像华盛顿与美国的关系。

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商界强人应该是雷厉风行,甚至有点独断专行的。

伍秉鉴的性格并非如此,洋人说伍秉鉴“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有一些商人善于与人交往,谈话时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伍秉鉴也不是这样的人,他性格严谨,不苟言笑,有人说他“一辈子只讲一句笑话,按伍秉鉴的性格来说,他是个不太受欢迎的人。

但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行商。还是西洋商人,对伍秉鉴都很信任,很多商人跟伍秉鉴建立起长久的友谊,以及比较牢固的合作关系。伍秉鉴的人际交往秘籍说来很简单,就是诚实守信和慷慨大度。

有一次,某外国商行按约定,运一批棉花到广州,到港后人们发现是陈货,行商不愿接收,最后伍秉鉴却收购了这批棉花。

有人认为这是伍秉鉴畏惧洋人,实际上伍秉鉴正是凭借这种看起来吃亏的态度,与洋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位与伍秉鉴合作的美国商人因经营不善,欠下72000元债务,无法回国。

那时所说的“元”是银元,一艘中等远洋货轮携带的货物不过10万元左右,7万元是一笔巨款。

伍秉鉴却对这位商人说,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你不走运,他拿出借据后,就撕毁了,跟这位商人说我们之间的账目已经结清了!

事实上,他的一句话成就两位世界首富。

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位商人。中国商人伍秉鉴和美国商人阿斯特都名列其中。

伍秉鉴(伍秉鉴百度百科)

据资料显示,伍秉鉴的最高财富为白银2600万两,阿斯特的最高财富折白银2300万两。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他们两人先后成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世界首富。而这两位世界首富成功皆因为一句话。

伍秉鉴32岁那年从父亲手里接管了怡和行。怡和行是当时广东有名的“十三行”之一,其经营范围涉及钱庄、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

伍秉鉴沿用父亲“伍浩官”的商名,诚信经营,扶贫济困。

有一天,阿斯特因缺少押金,而找伍秉鉴帮忙,他承若可以付给伍秉鉴利息,并且,他会一直留在广州,直到货款从美国带回来。

伍秉鉴想了想,便同意了阿斯特的要求。其实,伍秉鉴这一招儿,确实是一步险棋。因为,阿斯特既没有担保,在广东也没有其他生意。

如果阿斯特是个骗子,那么,伍秉鉴将失去5000担的茶叶,而这五千担的茶叶就是7.2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伍秉鉴很欣赏阿斯特的胆略,同时,也很愿意拓展在美国的茶叶市场。所以,他决定冒这个险。但是这次,伍秉鉴确实是栽跟头了。

阿斯特因为经营不善,茶叶生意亏本了。

最后,伍秉鉴却对这位商人说,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你不走运,他最后拿出借据后,就撕毁了。

事实上,伍秉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商道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染和影响下,后来,阿斯特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快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一句话成就了两位世界首富。而这句话展示了一位商人帮贫济困、至诚至信的美德。

其实,美德不仅仅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同时,也决定了人生的成败。伍秉鉴的美德感动了阿斯特,也成就了阿斯特,当然也成就了伍秉鉴自己的美名。

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成为行商时,太平洋另一边,一个地区刚刚摆脱英国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家,这就是美国。

今天的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刚独立时它的情形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国土小,人口少,在国际上毫无声望。

为了支付独立战争的军费,各州大量发行纸币,通货膨胀,国库空虚。英国对美国实行贸易禁运,欧洲各国大都站在英国一方。西班牙封锁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河口。

只有法国勉强向美国开放了西印度群岛的几个港口,但仅允许60吨以下的船出入。

传统行商的业务范围仅限于贸易业,伍秉鉴凭借他的过人眼光,从贸易领域拓展到投资领域,他在英、美、印度等地都有投资,这让怡和行成为一个跨国商业集团。

由于伍秉鉴投资有方,他去世后半个多世纪,美国人的旗昌洋行,仍然每年向伍家支付几万元利息。19世纪这是不小的一笔钱,一个家庭仅凭这笔利息,就足以维持体面生活。

美国商人威廉·亨特初到广州时,还不到20岁,伍秉鉴对他很照顾。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那些外国商人们经常讨论伍秉鉴到底有多少钱。

事实上,在英美商人眼中,伍秉鉴已经是个世界级的神奇人物。

其四、伍秉鉴确实有钱,他的家产有2600万两银子之多,他是商业奇才,其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大洋彼岸,想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了真正的国际财团

2001年,伍秉鉴被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列为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

此次,一共有6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坤、伍秉鉴等人。

这6人之中,唯独伍秉鉴是商人出身,与其他5位相比,伍秉鉴知名度低了不少,甚至到现在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他在广州出生,出身于经商之家。从小自学成才,可谓是当时一代有名的贸易家,慈善家。

伍秉鉴究竟有多少财产,是大家常常谈论的话题;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产、店铺、钱庄,以及在美国、英国船上的货物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在1834年,他计算了一下,共约值2600万元。

这里的2600万元的“元”,多被解释为一两银子,据恒慕义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这里的“元”应为西班牙银圆,后期称“鹰洋”。

后来,在欧美多国,找到保存下来的伍秉鉴的画像,可见伍秉鉴在海外口碑不错,有其深远的影响。伍秉鉴是广东十三行之首,当年十三行被称为“天子南库”。

伍秉鉴主张聚海资,兴海贸。他积极与欧美各国建立合作关系,发展海外贸易,并通过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的行为,让世界了解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广州文化公园至珠海南路一带的广州西关,曾是清朝晚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也就是清朝十三行的所在地。

当年,清政府招募新的商人加入十三行之际,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迈出家族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他创办怡和行,专门代理洋船生意,以及代替清朝海关向各国洋船征税。

伍国莹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大力经营怡和行,为伍秉鉴开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伍秉鉴接任怡和行。初出茅庐的他备受质疑,但事实证明,伍秉鉴比他的父亲更具有经商的天赋。他的成功离不开他高人一等的识人之术,以及细水长流的公关策略。

为保证茶叶的质量,伍秉鉴从茶叶的源头抓起,专门派人到福建等地的茶园全程监督,并用自己的船队将茶叶运回。

多年的苦心经营终有回报,在国外只要是“怡和行”商标的茶叶,都被鉴定为质量上乘的茶叶。

嘉庆年间,伍秉鉴的怡和行取代了同文行,而成为了广州十三行的总商。

事实上,伍秉鉴是商业奇才,他的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还放眼于大洋彼岸,欲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真正的国际财团。

他与欧洲、美洲的重要客户保持着友好关系,其在海外的许多客户。

其实,伍秉鉴也是走官商之道,向清廷及地方官贿赂、捐输,换取官衔和官职。此外。他与外商关系密切,对外贸易额每年达数百万两之多。

伍秉鉴出生在商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很有商业天赋。

在他的带领下,怡和行的业务迅速崛起,不仅将他父亲手中的客户延续了下来,还同欧美各国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因此他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

他不仅在国内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还大力投资房地产行业,是洋人眼中的第一大富翁。

以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第一个就会向这位来自中国的首富求助,而伍氏家族也成为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特权商人,在国内权宦的眼中,伍秉鉴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清朝实行捐纳制度,伍秉鉴也拿出大笔银子报效清政府,弄了个三品顶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商。

此外,他还凭借着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与外商、外国驻华代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此时的伍秉鉴,事实上已经跻身世界首富的行列。

伍秉鉴出任总商数十年,一直居于行商的领袖地位。伍家同伦敦大银行家拜令兄弟公司也有商业往来。

据说,伍秉鉴通过福布斯在铁路股票上投资接近50万元,使福布斯成为横跨北美大陆最有名的铁路大亨。

伍家的怡和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伍秉鉴在西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

亨特在获悉伍秉鉴去世时说,这位举世闻名的公行最后的头人,于1843年9月4日卒于广州河南,享年74岁,他和拿破仑、威灵顿都生于1769年,旗昌洋行为了纪念他,特将一艘船命名为“浩官号”。

英国人则将他与林则徐的蜡像,一同陈列在伦敦名人蜡像陈列馆。贸易起家,最终成为富甲天下的人。

事实上,十三行的行商们很多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1822年十三行商馆区的一场大火,足足烧了七天七夜,烧毁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洋银熔入水沟,长达一二里路呀!

总而言之,伍秉鉴就是这样成为世界首富的,他确实有钱,他的家产有2600万两银子之多。

其实,他也确实是商业奇才,其商业发展领域不拘于国内,而是放眼于大洋彼岸,企图建立世界性的商业帝国,使怡和行成为了真正的国际财团。

清朝商人伍秉鉴究竟是谁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于广州。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1][2]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1][2]

伍秉鉴财产的形式很多,不光是银子,还有自己的企业,这个企业叫“怡和行”,做中西贸易,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他立足广州,主要是跟英国人做贸易,同时又把产业放大到国外,甚至债务也放到国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也像中国普通的地主一样,在国内买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清朝时期的伍秉鉴是个怎样的人?

伍秉鉴当时可谓公认的“世界首富”,但他的下场是极其悲催的,说到底就是因为两个字“鸦片”,鸦片战争前伍秉鉴的生意遍布全世界,很多外国人想要到中国做生意都会找他作为担保,这本事双赢的好事。但洋人为了利益,而不断在货物中夹带鸦片送到中国,久而久之,很多国人都深陷鸦片之中,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以致很多人认为是伍秉鉴联合洋人拿鸦片来毒害国人的。

到后来连清政府也感觉到鸦片的危害极大,然后在林则徐等人的主导下,展开了禁烟运动,开始禁止鸦片的横行!但鸦片的利润巨大,致使洋人不愿放弃而继续向国内输送。这样夹在中间的伍秉鉴就非常难受,一方面他不敢得罪政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失去多年的合作伙伴。

无计可施的伍秉鉴只能自己出钱把洋人手中的鸦片买过了交给政府,希望能平息此事,但林则徐却认定伍秉鉴与洋商串通一气,这样做是为了隐瞒政府,一气之下把伍秉鉴绑到洋人住处,声称洋人若不交出鸦片,必以伍秉鉴是问。但洋人根本不在意伍秉鉴的生死,完全不理会林则徐。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虽然伍秉鉴出钱出力,奈何所有人都认定他是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认为他是“汉奸”,后来家道中落,到死都翻身无望。所以说不管哪个年代,碰到“毒品”的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哪怕你是世界首富也一样!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逐渐没落。许多行商经不住清政府无穷无尽的榨取,导致破产。更要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海岸的开通,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比肩盖茨,作为清朝世界首付的伍秉鉴为何突然没落了?

伍秉鉴作为晚清垄断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顶级行商,也是顶级官商,其没落跟中英贸易摩擦最终导致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有着莫大的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逼着五口通商,广州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垄断地位不复存在。简单点说,英国人的到来打破了以伍秉鉴为行商首领独霸的传统的对外贸易秩序,清朝政策的改变直接导致其迅速没落。

鸦片战争爆发前,伍秉鉴子承父业继续领导广州十三行,积极开展垄断的对外贸易,从商四十余年,把其控制的怡和洋行打造成了富可敌国的跨国财团,投资遍及南洋、印度和欧美。为什么说他是当时的比尔盖茨。据估算,他的资产总额达到了26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廷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才4000万两左右,同时代的美国首富资产只够他的一个零头,大概700万两。

作为超具垄断性质的行商,伍秉鉴的官方背景深不可测,其领导的十三行每年要向国库缴纳数百万两白银的税额、他还必须用雪花白银打通各级官府,结交朝廷重臣以为靠山,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再者,他还得用白银给外商进行担保,否则清廷不让外商来广州贸易,这又是一大开支。1839年,林则徐奉命前往广州禁烟,弄得伍秉鉴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外商走私如此猖獗,跟他脱不了干系,但还得尽量维护洋商的利益 ,不能闹得兵戎相见。一旦发生战争,就是他末日来临之时。结果,鸦片战争一战打没了他的垄断地位。

战争期间,为了给清廷擦屁股,为了不让英军进攻广州城,他花了一百一十万来弥补政府亏空给英军筹集军费,后《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为了偿还外商债务,伍秉鉴又出了一百万,再加上毁于战火的物资赔偿,前后共损失三百万两。“宁做一条狗,不做行商首”。行商说白了是被赋予了特殊责任的超级官商,其兴衰荣辱只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所以说伍秉鉴的名运在他做行商的第一天的时候已经被决定了。

以上就是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伍秉鉴(伍秉鉴百度百科)”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

转载请注明来 来探秘,本文标题:伍秉鉴(伍秉鉴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 /qiwenyishi/5253.html

标签: 伍秉鉴(伍秉鉴百度百科)

热门文章
随机tag
月黑风高歌词(月黑风高陈奕迅表达的意思) 十全十美打一数字(十全十美打一数字谜底是 明治维新的背景是什么 公认的十大虐心小说 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诸葛亮为什么要害赵云 古时亚岁是指哪个节气 人情冷暖(人情冷暖的图片) 谷爱凌不再承认中国国籍 北大弑母(北大弑母案二审判决结果2022 中国最棒了日文(中国最棒用日语怎么说) 有什么好看的灾难片(有什么好看的灾难片韩 宝宝名字(宝宝名字大全2023属兔女孩) 十二星座今日运势(十二星座今日运势星座屋 中国最年轻美女超模(中国最年轻十大美女明 中大奖是命也是运 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石家庄部队砸酒店的事情(石家庄大部队砸酒 成道日) 全国人口普查10年一次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庆祝丰收) 姓名测试打分生辰八字(周易取名网生辰八字 中国最霸气超模图片(中国最霸气女星) 亚辛拉尼娅(辛西娅亚当斯) 1907年属什么(1907年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