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之最 > 正文

中国最繁杂铸币(中国最繁杂铸币是什么)

xj 2023-06-15

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中国最繁杂铸币(中国最繁杂铸币是什么)”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钱币都有哪些“最”文化? 2、关于北宋钱荒 3、中国的钱币发展历史,向你求助来了 中国钱币都有哪些“最”文化?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钱币之最”。

1、中国最早的钱币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交换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加,实物交换就显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种天然物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因为贝本身具有天然的单位,而且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时在原始社会先民早已用贝作为装饰品,对它很熟悉,所以用贝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适的。因此可以说,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起动使用的是天然贝,以后又产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贝、石贝、陶贝和铜贝等。

2、中国最早的金币

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使用黄金了,但是最初黄金只是用来作为装饰品或当作赏赐、馈赠物的。在我国,黄金作为货币应以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金版为最早。

这种郢爰金版形状像一块块豆腐干,上面打上许多印记,计有“郢爰”、“陈爰”、“鬲爰”等五六种,使用时根据需要临时凿开。因为金版上的印记大部分为“郢爰”二字,故称“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饼”。这些印记像印章一样,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国最早的银币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农民在挖石灰池时发现一件三足带盖铜鼎,内藏有银布币18件,重3072.9克。银币皆为铲形,銎(qiong音琼。铲上按柄的孔)作圆柱状,除一件空前外,其余均为实首。按布体大小可分为长、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长15.7厘米,宽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长8.4厘米,宽5.8厘米,重134克。《中国钱币》1983年第3期介绍,从造型、制作特点看,这批银布币属于春秋中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银质货币。

4、中国最早的统一流通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各种不同特点的货币形制,形成不同类型的货币流通领域,基本上是四种形状各异的货币体系,即贝币体系、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及圜钱体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对刀、布、贝及圜钱,对我国的货币制度进行了改革,并为此而颁布了法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黄金用于大额支付或赏赐,而半两钱则为日常流通货币。秦半两“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是我国最早的统一流通货币。

5、中国最早的金质方孔圆钱

1980年8月陕西省咸阳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铢金币,其形制与常见的西汉铜五铢相同,圆形方孔,钱的正反面均有轮廓,直径2.55厘米,正面穿上横郭,金币重9克,经化验金的成色为95%。据钱币专家鉴定,这枚西汉五铢金币的铸造时间当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所见的年代最早的金质方孔圆钱。

6、中国最早的银质方孔圆钱

1955年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五号六朝墓出土银五铢二枚,其形制为东汉五铢,也可能是六朝时仿制,应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银质方孔圆钱,可能是殉葬的冥币。

7、中国最早的铁钱

钱币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铁钱是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成都称帝时所铸的铁五铢,现此说已被否定。解放后在我国湖南长沙、衡阳和陕西西安等地的西汉古墓中出土数量不少的铁质半两钱,仅长沙西汉古墓一次出土就达32枚,面文篆书“半两”二字,方孔无郭或有郭,其形制、轻重与文帝四铢半两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说,这种西汉初期的铁质半两是我国最早的铁钱。

8、中国最早的铅钱

我国各地曾先后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种铅钱,如铅质郢爰、铅质圜钱、铅质大泉五十、铅质五铢等。但是这些铅钱不是冥币,就是民间私铸的伪钱,并非真正官铸流通货币。我国官铸流通铅钱应以五代十国时期闽王审知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所铸铅质开元通宝小平钱为最早,有光背、背“福”字及背“闽”字三种。

9、中国最早使用错金工艺的钱币

王莽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进行了第一次货币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铢钱继续行使外,又发行了三种新的货币,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的形状很像现在的钥匙,钱体由刀环和刀柄两部分组成,环文上曰“一”,下曰“刀”,柄文为“平五千”三字,其中环文“一刀”二字用黄金嵌错而成,俗称“金错刀”,每枚值五铢钱五千个。

一刀平五千是我国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赞美“金错刀”的内容,如杜甫诗:“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

10、中国使用时间最短的钱币

1861年7月,清咸丰皇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病危,特封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处理国事。不久,咸丰帝病死,八大臣遵从遗诏,拥立载淳为帝,拟定次年改元“祺祥”并铸造“祺样”钱币。而慈禧则以她和慈安名义,联络当时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于9月30日发动宫廷政变,逮捕八大臣,并将肃顺等三人处死。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不久,慈禧采纳大学士周祖培奏议,废止“祺祥”年号,停铸“祺祥”钱,改用“同治”年号,并铸“同治”钱币。“祺祥”年号是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确定的,但到当年十月五日即被废除,仅仅存在69天,“祺祥钱”可说是我国使用时间最短的钱币。

中国最繁杂铸币(中国最繁杂铸币是什么)

11、中国最早的年号钱

中国帝王使用年号始于西汉武帝,但是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却是十六国时李寿所铸的汉兴钱。李寿是西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李特的侄子,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汉,以汉兴为年号,铸行汉兴钱。汉兴线按钱文排列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排列,俗称“竖汉兴”或“直汉兴”,另一种是左右排列,俗称“横汉兴”。

12、中国最早的国号年号并铸钱

公元419年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还都统万(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改元真兴并铸“大夏真兴”钱。大夏乃国号、真兴乃年号。“大夏真兴”钱是我国最早的一枚国号、年号并铸在一起的钱币。

13、中国最早铸有地名的右孔圆钱

零陵先贤传曰:“刘备拔成都,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刘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这里所说的直百钱即指直百五铢。有一种背面有“为”字的直百五铢乃刘备在四川犍为所铸,是我国最早铸有地名的方孔圆钱。

14、中国最早背铸纪年的钱币

中国钱币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在钱背加铸年份,如淳照七年的钱在背面铸一“柒”字,八年的钱在钱背铸上“捌”字,都是大写。从九年以后改为小写,一直到十六为止。这一办法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所以说,淳熙元宝是我国最早背铸纪年的钱币。

15、中国唐朝最初的年号钱

一般人误认为开元通宝是我国唐朝的第一个年号钱,其实这是不对的。开元是唐玄宗于公元713年改的年号,而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元通宝钱文中的“开元”并非年号,而是取“开创新纪元”之意。那么唐朝第一个年号钱是什么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铸造的乾封泉宝,行用仅一年。

16、中国最珍贵的佛寺供养钱

山西五台山乃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时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钱,黄金质地,成色在90%以上。钱径2.4厘米,厚0.12厘米,穿径0.5厘米,每枚重约12克。正面钱文为行书“淳化元宝”四字,背面铸有左立、右坐两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为韦驮,手持如意。两尊佛像下均有莲花座。佛像造型逼真,体态栩栩如生。佛身立体隆起钱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号。这批淳化元宝金钱,背铸佛像,造型奇特,显然是当时皇室专门铸造并敬奉五台山寺庙的供养钱。像这样成批的金质佛寺供养钱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因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17、中国最早的对钱

所谓对钱,是指两个钱钱文相同,铸地相同,大小、轮廓等形制又完全一样,不同之处是两种书体。南唐李璟所铸开元通宝小平钱有篆、隶两种书体,是我国最早的对钱。据说篆体开元通宝为大书法家徐铉书写。

18、中国最早的御书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的钱文有许多都是由皇帝亲自书写的,称为御书钱。如北宋的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和背“陕”字宣和通宝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体书写的。我国最早的御书钱是北宋初年的淳化元宝,钱文由宋太宗赵炅亲笔书写,分真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书体。

19、中国历史上名称最繁杂的一种钱币

南宋嘉定钱是我国历史上名称最繁杂的一种,按面额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种,每一种面额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计有元宝、永宝、之宝、金宝、兴宝、安宝、新宝、洪宝、万宝、正宝、真宝、崇宝、封宝、至宝、隆宝、重宝、珍宝、通宝、泉宝等。

20、中国面值最大的金属铸币

国宝金匮直万是一种造型很奇特的钱币,钱体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圆形方孔,篆书直读“国宝金匮”四字,下部为一铲形,篆书“直万”二字,此钱被公认为是王莽时期的货币。因金错刀钱文为“一刀平五千”,即一枚值五铢钱五千个,那么此钱钱文“直万”,即一枚值五铢钱一万个。所以说,国宝金匮直万是我国面值最大的金属铸币。

21、中国最早的铅质雕母钱

铅质雕母钱,据史料介绍只有清朝光绪通宝宝苏、宝顿等,其他未见。而元朝大元国宝当十铅质雕母钱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发现。此钱直径4.6厘米,重53.3克,是仿照金代泰和重宝当十钱雕刻的。二者在制作风格、大小厚薄、文字粗细等方面完全一样。此钱雕成后准备铸造铜钱流通使用,可能因“国宝”二字不太适合作钱币名称,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故未见此类铜钱行用。这枚大元国宝当十铅质雕母钱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乃我国最早的铅质雕母钱。

22、中国最早的铜质雕母钱

雕母是以铜、象牙、铅、锡等作为币材,用手工雕刻的钱币。用它铸造母钱,再用母钱翻铸流通钱币,因之钱币界也把雕母称为祖钱,言其为钱之始祖也。

我国最早的铜雕母钱应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宝折十大钱。此钱铜色金黄,质地细密,表面光洁滑润,无气孔砂眼,字口如斩,刀痕犹存。我国雕母钱清代尚多,明代仅有万历通宝、崇祯通宝等数枚,而此枚嘉靖通宝时间最早,质量最好,堪称钱币之珍品。

23、中国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钱币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四川青城王小波、李顺领导农民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后王小波战死,李顺继为领袖,声势日渐壮大。第二年农民起义军攻占成都,李顺称王,建国号为大蜀,定年号为应运。不久起义军便被北宋统治集团镇压下去,李顺也在城破时牺牲。李顺称王时曾铸应运元宝及应感通宝铜铁小平钱,存世极为稀少。此钱现藏上海市博物馆,距今1000余年,是我国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钱币。

24、中国最早使用减笔字的钱币

我国最早使用减笔字的钱币是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太平天国背“圣宝”。钱文中的国字既不是繁体字的“国”,也不是简化字的“国”,而是“囯”字。

25、中国最大最重的钱币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枚太平天国特大花钱,已破损,现仅存半爿残片,其直径为33.5厘米,厚0.8厘米,半爿重达2170克。这枚特大花钱为黄铜质,遍体鎏金,正面仅存“太天”二字。边缘是二龙戏珠图案,背面尚存一“圣”字,旁有双凤图案,边缘是八宝纹饰。这枚钱的钱文若全,可能是“太平天国”背“圣宝”。很明显,像这样大的钱并非流通货币,而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专门铸币。如果此钱完整无缺,那么它的重量将达4500克左右,大小犹如一个茶盘,因此,说它是我国最大最重的钱币是当之无愧的。

26、中国最轻小的钱币

我国历代都有小钱,小钱有时亦称“恶钱”,是货币贬值的一种表现。如西汉之榆荚半两,鸡目五铢、董卓的无文钱等都是很轻小的,但是最轻小的钱币当属南北朝刘宋景和元年(465年)所铸之鹅眼钱。这种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入水不沉,随手破碎,数十万钱不盈一掬”。因为太轻小,不易保存,所以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它的实物了。

27、中国最早铸有人物图像的银币

清末光绪年间英属印度卢比大量流入西藏,并且渗透到四川、云南等地,使西南边疆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抵制印度卢比的侵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决定由四川省银元局正式铸造四川卢比。有一卢比、半卢比和四分之一卢比三种,中心花有直花与横花之分,横花较少。印度卢比正面铸有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半身像,而四川卢比则铸有光绪皇帝半身像。它是我国最早铸有人物图像的银币,也是惟一铸有帝王像的正式流通货币。

28、中国最早的正式流通银币

我国使用银钱的时间很早,但在清朝以前银钱仅仅作为赏赐、贮存用,而非正式流通货币。我国正式的流通银币应以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铸造的乾隆宝藏为最早。这种银币共计三品,大者重一钱五分,中者重一钱,小者重五分,以中者铸造最多,只限西藏使用。钱币系手工打制而成,钱身很薄,俗称“薄片”。钱的正面为汉文“乾隆宝藏”四字,背面为唐古特文字,也是“乾隆宝藏”的意思。钱币中央有一方形框纹,象征方孔,只是没有打透。边缘铸有年份,分列在上下左右,计有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和六十年三种。

29、中国最早的机器铸造银币

我国银币的铸造历史很久,但都沿用浇铸和手工打制两种方法。到了19世纪,世界各国机器工业兴盛,相继出现了机器铸币,这样我国原有的铸币工艺就显得十分落后。清光绪十年(1884年)代表先进工艺的“吉林厂平”银币诞生了,它是由吉林机器官局监制的,是我国最早用机器铸造的银币。

“吉林厂平”银币全套共五枚,分一钱、三钱、半两、七钱和一两五种面额。正面中心为“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十二个汉字,在文字两侧各有一条蛟龙,上端有一篆体“寿”字,构成二龙献寿图案。背面中央方框内为汉文厂平纪值,外圈为相应满文,并有云纹图案。这种银币铸造时曾奏呈清廷,但未获批准,故未发行,仅有少量流散民间,所以十分珍贵。

30、中国最早的龙洋

清朝末年,我国许多省份先后铸造机制银币,其中有的银币背面铸有蟠龙纹,俗称“龙洋”。中国最早的龙洋是张之洞倡议铸造的广东龙洋。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大量外国银币流入中国,充斥市场,扰乱经济,遂奏请朝廷自铸银币,以谋抵制。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由广东银元局试铸银币,这种银币正面是“光绪元宝四字,中心有四个满文字,也是“光绪元宝”,外围珠圈内为英文“广东省”及“七钱三分”字样,背面是蟠龙纹,上方为“广东省造”字样,下方为“库平七钱三分”。另外还有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和三分六厘五等四种面额,钱币界叫作“七三番板”,后改为七钱二分,叫“七二番板”。这是我国最早铸造的带有蟠龙纹的银币。样币送到北京后户部下令将正面的英文移到背面,而把背面的中文移到正面,就成为后来广泛流通的广东龙洋。

31、中国最早的铜元

清朝末年,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货币制度及铸币工艺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改。手工浇铸的造币法已显得十分落后,理所当然地被机器铸币方法所代替。就铜币而言,广东省造币厂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首先铸造出我国第一套机制铜元——光绪元宝。这种铜元圆形无孔,钱面正中一圆圈,内有“光绪元宝”四个汉字,中心为满文“宝广”二字,圈外靠近外郭有“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字样,钱背正中圆圈内有蟠龙花纹,四周有英文“KwangtungOne Cent”(广东一仙)。以后各省纷纷仿铸广东铜元,基本形制一样,而幡龙花纹及钱背文字排列五花八门,版别极多。

32、中国现在最早的一张纸币

我国早在北宋天圣年间就在四川益州设交子务,由国家正式发行纸币,称为“交子”,但是这种交子现在已看不到实物。

1982年我国政府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辽代白塔进行维修,在该塔第二层回廊的积土中发现了一张“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纸币。这张纸币长16.4厘米,宽9.3厘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盖有红色官印,乃九叠篆文。按1260年元朝始行中统宝钞,1269年八思巴创造蒙古新文字。此宝钞票面上没有八思巴文字,所以说它是1260~1269年期间发行的,比其他现存元朝纸币都要早。因此,这张“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张纸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钞票实物。

33、中国票幅最大的纸币

明朝立国之初,曾仿照元朝早期办法,用钞不用钱,但不久又改为钱钞并用,以钞为主,钱为辅。

明朝的纸币是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四周有龙纹花栏,上面横书“大明通行宝钞”六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有古钱图样,下面为“中书省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贷银二百五十两”,末有洪武年月日。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设六部,造钞属户部,铸币属工部,所以钞上的中书省改为户部。大明宝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等六种,其中一贯钞长约34厘米,宽约22厘米,是我国票幅最大的纸币,也是世界上票幅最大的纸币。

34、中国票幅最小的纸币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省将原官银号更名为浙江银行,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中华民国浙江银行,原为官督商办。民国4年(1915年)改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民国12年(1923年)官商股份分开,各自营业,商股称为浙江实业银行,官股称为浙江地方银行。后者为解决当时辅币之不足,发行了一种面额为一分的纸币,这种纸币长仅5厘米,宽仅2.5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票幅最小的纸币。

35、中国最早的一张人民币

1948年时任华北银行发行科科长的石雷所收藏的一张面额为伍拾元的人民币乃是我国第一张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了金字第四号布告。布告说:“为适应国民经济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在发行的当天,石雷在经过有关部门同意后,用冀南钞换下了第一批人民币中的第一张,并珍藏至今。

石雷珍藏的这张人民币面额为“伍拾圆券”,冠字为罗马字“ⅠⅡⅢ”,号码为“00000001”。人民币上的汉字,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伍拾圆”等均为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所书写,字体秀丽大方。

36、中国最大面额的纸币

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动乱,经济萧条。为了应付通货膨涨的被动局面,伪政府不断发行大额钞票,十万、百万、千万等大面额纸币先后出台。其中面额最大的当属“六十亿圆”纸币,是1949年在新疆发行的。

37、中国最早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钱文的钱币

1977年辽上京遗址出土一枚契丹文大钱,释文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据考证为耶律阿保机建国前(907年)铸。这应该是中国最早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钱文的钱币。

38、中国最早的钱币学专著

我国最早的钱币学专著是顾烜的《钱谱》。顾烜系南北朝梁人,曾任建安令,赠侯爵,乃孙吴丞相顾雍之后。据南宋洪遵《泉志》记载:“(古钱币)岁益久,类多淹没无传。梁顾烜始为之书。凡历代造立之原,大小轻重之度,皆有伦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见”。可惜这部最早的钱币著作已经失传。

39、中国现存最早的钱币学著作

我国钱币学遗产非常丰富,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了钱币学的专著,但是北宋以前的钱币学著作均已失传。幸存于今的最早钱币古谱当推南宋洪遵《泉志》一书。

洪遵(1120~1174年),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二十三岁中词科,赐进士,后擢为秘书省正字。曾任资政殿学士,卒溢文安。著有《订正史记真本凡例》、《翰苑群书》和《谱双》等书,其中以《泉志》一书最著称。《泉志》成书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共著录钱币348枚,其中如永光、景和、天成、乾封泉宝大钱、天策、永隆、天德、通行泉货、天赞等均为钱币之大珍。《泉志》对先秦货币之断代等问题均有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后世钱币学之研究影响甚大

[img]关于北宋钱荒

赵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两宋三个多世纪中,虽然国家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属于国势衰弱的朝代,但我国的封建经济在两宋相对稳定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及城市经济的繁荣,矿冶业包括金、银、铜、铁、锡、铅等的开采量和冶炼技术均有很大的提高,货币流通和货币铸造成为颇具特色的内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品种最繁杂的朝代,但是终两宋之世,“钱荒”之声不绝于耳,有些时候还相当严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钱币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是宋王朝特殊的政治形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以下仅就宋代钱荒的原因及其缓解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 钱荒频频的原因

宋王朝和过去历代王朝相同,对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采冶炼均实行禁榷,所有权由国家垄断,在铜矿产地设监,矿务、场务有专任官吏管理;但实际采炼由该地方坑冶户承包,按政府规定的数量缴纳岁课,实行国有民营。这与当时各种手工业直接由政府招募或雇工经营有所不同。

在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太宗至道三年(960~997)的37年中,曾允许百姓私采铜、金、银等矿。《宋史·食货志》载,开宝三年(970)诏曰:“古者不贵难得之货,后代赋及山泽,上加侵削,下益凋疲,每念兹事,深疚于怀。未能捐金于山,岂能夺人之利。自今桂阳监(今湖南桂阳县)岁输课银,宜减三分之一。”(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坑冶》,中华书局1964年版)表明朝廷不与矿冶业主争利,使他们在一定的减税、免税政策下,从事采矿和冶炼。其后曾一度将采冶收归官营,凡出铜地区,一律禁止民采。但一段时间之后又部分地放开开矿权,主要控制冶炼和铸造权。

宋代金属矿场的分布及岁课量。据《宋史·食货志下七·坑冶》载:“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铜产饶、处、建、英、信、汀、漳、南剑八州,南、劭武二军,有三十五场;梓州有一务。”铜、铁、银等金属矿场集中分布在今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境内,极一时之盛,远远超过唐代;其次是安徽、浙江、四川。锡矿、铅矿主要见于江西、福建、湖南、两广。到治平年间(1064~1067),铜矿分布共11州1军46冶,以江西、福建为主,广东、四川为次。元丰年间铜矿分布计22州(军),与治平年间基本相似,又增开浙江、河南、陕西共5场。金属矿的产量也呈上升之势,仁宗皇韦占时(1049~1053),岁课铜510万斤,铅约10万斤,锡33万斤;英宗治平时,铜为697万斤,铅增至200万斤,锡增至百余万斤;神宗元丰元年(1078),岁课铜1460余万斤,铅919万斤,锡232万斤。铸币数也由太宗至道年间的80万贯,至真宗景德年问增至183万贯,到神宗元丰年间,仅所铸铜钱达到500万贯,铜监增至17所,所铸铁钱也达至500万贯,有铁监7所。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铸造数量特别多、钱名种类最为丰富的时期。唐天宝年问,每年铸钱数只有32万贯,以全国人口计,每人只摊到六七文。北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元丰年间达500万贯以上,铁钱和纸币还不在内就数十倍于唐。根据各年铸造铜钱数来计算,从北宋立国到元丰末年截止,总铸造铜钱当在一亿四五千万缗,若加上私铸的钱,合计当接近二亿贯。官府的铜钱,在铜监监督下铸造,铜料一般来源于周边的矿山,也有从较远产区调配来的。

宋代铜冶增长的情况已如前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铸钱最盛的神宗熙宁、元丰时期,积聚已久的钱荒问题却突显出来。正如当时人张方平所指出的,“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宋代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铜是国家的禁榷物,由国家严加控制,民间缺铜,一般民用铜器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销熔铜钱以铸造器皿,据记载因此可以获利5~10倍;其次,北宋虽严格禁止“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国”(《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但铜钱私下外流愈演愈烈,大量铜钱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流落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流到海外,难于阻扼;再次,铁钱大量铸造,而其实际价值越来越轻,与铜钱的比值不断变动。因此民间多储藏铜钱,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贵族、地主,大量窖藏铜钱,使本来就不充裕的铜钱更加匮乏,这种状况在宋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进步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最后,宋代货币流通的地方性十分突出,其钱币是中国货币史上最复杂、币材种类最多的王朝,加上一直没有统一,铜、铁钱兼用,钱币分大小以及铜、铁钱交换比率的不确定等也是钱币正常流通受阻的原因。

二 缓解对策

钱荒说到底就是铜荒,尽管宋代大量开采铜矿、锡矿,到处设铜监铸币,但钱币仍然不足,宋王朝采取以下多项措施增加钱币的铸造和投入,以期缓解或解决钱荒问题。

方法之一,大铸铁钱,以铁钱补铜钱之不足。

早在宋初,铁钱就与铜钱并行,且形成铜钱与铁钱的流通区域,成为宋代金属铸币流通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铁钱流通的区域,由初期的四川地区,扩大到陕西、河东等地。南渡以后,为防止铜钱流入北方,两淮、京西及湖北荆门等地也使用铁钱,朝廷在重要产铁区设置铁监。

史载,真宗景德年间,铁钱有三监:邛州曰惠民,嘉州曰丰远,兴州曰济众。益州、雅州旧亦有监,后并废。大钱贯12斤10两,以准铜钱。嘉、邛二州所铸钱,贯25斤8两,铜钱1个当小铁钱10个兼用。仁宗庆历五年(1045),泉州青阳铁冶大发,置铁务于泉。神宗熙宁年间,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睦(治今浙江建德梅城镇)、衡(治今湖南衡阳)、舒(治今安徽安庆市)、鄂(治今湖北武昌市)、惠州(治今广东惠州市)置6监。(《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南宋绍兴九年(1139),诏陕西诸路复行铁钱。十五年,置利州绍兴监,铸钱十万缗以救钱引。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惠民二监,铸小平钱。二十三年,诏利州并铸折二钱。孝宗乾道六年(1170),增置舒州同安监、蕲州蕲春监、黄州齐安监,皆铸造折二钱,岁各30万贯,所铸之钱在两淮通行。淳熙五年(1178),诏令舒州岁增铸10万贯,蕲州增5万贯。七年,舒、蕲守臣皆以铸钱增羡迁官,然淮民为之大扰。十年又将舒州之宿城监并入同安监。后复以发运司通领四监——江州之广宁监、兴国之大冶监、临江(军名,治今江西清江临江镇)之丰余监、抚(治今江西抚州)之裕国监。司农许子中所领三监,岁各认30万贯,所铸大小铁钱,令两淮通行。嘉定元年(1208),即利州铸当五大钱。三年,制司欲尽收旧引,又于绍兴、惠民二监岁铸30万贯,其料并同当三钱。(同上)

两宋所置铜监和铁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兴废之间主要由资源的多寡决定,有的监兴亦突然,废亦匆匆。但有些监如饶州、池州等得以延续较长时间,主要得益于资源的丰富。

方法之二,以次充好,在铜钱中搀杂其他金属。

为减少铜的使用量,在铜钱铸造中适当增加铁、铅、锡的含量,以牺牲铜钱质量的方法增铸铜钱。据《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载,许申为三司度支判官,建议以药化铁与铜杂铸,轻重如铜钱法,铜居三分,铁六分,费省而利厚。试用此法铸于京师,铸钱时搀杂铅、锡,结果液流速而易成,搀杂以铁,流涩而多不就,工人苦不堪言,逾月才得万钱。虽最终没有成功,可以看成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崇宁元年(1102),前陕西转运判官都贶复请权罢陕西铸铁钱。户部尚书吴居厚认为江、池、饶、建等监所铸钱不够用,建议减铜增铅、锡,岁可省铜30余万斤,计增铸钱15万9千余缗。所铸之钱光明坚韧,与现行流通的钱相同。

起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于陕西,命转运副使许天启推行。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每缗用铜8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质量较差。随后江西、福建、两浙许铸使铁钱。两年后蔡京被罢免,诏以两浙铸夹锡钱扰民,凡东南所铸皆罢。次年,并河北、河东、京东等路罢之,所在监、院皆废。惟河东三路听存旧监,以铸铜、铁钱;产铜郡县听存,用改铸小平钱。这种方法在此之后也曾多次运用,对铜料短缺可起缓解作用,但效果不佳。

方法之三,减铸小钱,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

《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载,淳化二年(991),宗正少卿赵安易建言,因所见蜀地铁钱至轻,二万钱才可购买罗一匹,请求改铸一当十大钱,御书钱式,铸地改称御书钱监;所有旧贮小铁钱以小换大。但是,大铁钱信用度极差,后遂罢铸。实际上赵安易所请之法应该有效,只是措施不得力,收效不显著。不久,三司奏罢河东铸大铁钱,而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置博济监铸大钱。“因敕江南铸大铜钱,而江、池、饶、仪、虢又铸小铁钱,悉辇致关中。数州钱杂行,大约小铜钱三可铸当十大铜钱一,以故民间盗铸者众,钱文大乱,物价翔踊,公私患之。”小铜钱3个可铸当十大铜钱1个,可省料三分之二,应是很诱人的。此后,各地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的做法便层出不穷。

熙宁后,两浙盗铸尤甚,小平钱益少,市易呆滞。遂命以折五、折十上供,江、池、饶、建、韶州钱监,岁课以八分铸小平钱,二分铸当十钱。又诏广南、江南、福建、两浙、荆湖、淮南用折二钱改铸折十钱皆罢。这一措施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史载:“自当十钱流行,抵冒者多。……凡以私钱得罪,有司上名数,亡虑十余万人。蔡京罔上毒民,可谓烈矣。时御府之用日广,东南钱额不敷,宣和以后尤甚。乃令饶、赣钱监铸小平钱,每缗用铁三两,而倍损其铜,稍损其铅。继又令江、池、饶钱监,尽以小平钱改铸当二钱,以纾用度,然有司犹数告乏。靖康元年,罢政和敕陕西路用铜钱断徒二年配千里法。”(《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既减铜增铁,又以当二代替小平钱,同时严厉打击私铸,可谓数法并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徽宗时,再次抬出皇帝御书,大铸当十大钱,立钱纲验样法,设铸钱院。崇宁监以所铸御书当十钱,缗用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诏颁其式于诸路,令赤仄乌背,书画分明。当十大钱从此流布甚广。这一措施的推行,使钱的质量下降。大钱虽通行,但钱荒仍无法缓解,北宋已亡。

方法之四,发行交子,以弥补金属货币的不足。

这是交子发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交子起初是川、陕一带商人因铁钱重且价值贱而发明的。小钱每10贯,重65斤,折大钱一贯,重12斤,街市买卖,难以携带,商人尤其是大商人极感不便,客观上需要一种便于携带且又很轻便的货币。宋真宗时(998~1022),成都16家富商私造钱券,称为“交子”。后来主持交子铺的豪商挪用、吞没现金,造成交子不能兑现,引起争讼,官府遂令禁止。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正式设“交子务”于益州,由官府发行交子,这是中国发行纸币的开始。

起初官交子是分界发行的,每期发行额为1256340缗,以三年为界,界满时制造新交子以调换旧交子。交子最初只在川、陕流通,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推行到秦州。交子的推行极大地方便了商贾,也弥补了铜料的紧缺和金属货币的不足,并从此开创了中国纸币的发行历史,成为世界货币发行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崇宁、大观年间实行改革,把交子改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交子流通的范围与铁钱流通的区域相同,钱引扩大到京东、京西、淮南、京师等地。

南宋的纸币流通范围广、种类多,初称关子,后称会子。市场上,既有朝廷发行的会子,也有地方性的川引、湖会、淮交等。两宋各种纸币的兑现以铜、铁钱为主。由此可见,交子最初在铁钱流通地出现,是适应了经济发展后方便行商的需要,其后则是为了弥补金属货币尤其是铜币的短缺。纸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严重不足的矛盾。

方法之五,申严下海之禁。

铜钱的输出是两宋的一个严重问题。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铜钱的外流已相当突出,南宋时期铜钱铸造量减少,但输出仍在继续。输出的途径,似乎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其去向仍旧是那些使用中国钱的地区和国家,最大的去处是北方的金人,其次是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以日本为例,日本自唐宋以降,一直到明朝中叶,不断地输入中国铜钱,其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宋钱的数量最大,北宋钱又占绝对多数。如日本正德二年(1712)在水户正宗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188116枚,占总数的83%,其中北宋钱占96.6%,南宋钱仅占3.4%。(转引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17页注释[1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又如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在冈部村全昌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24818枚,占总数的89.6%,其中北宋钱占97.6%,南宋钱占2.4%。又常陆国井村等处出土的古钱293026枚,宋钱占84%,其中北宋钱占99.3%,南宋钱仅占0.7%。(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50页注释[1])

宋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止铜钱输出,如宋初就强调“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坑冶》),其后又多次重申。南宋也一再重申这一基本政策,其中仅南宋后期就有宝庆元年(1225)、端平元年(1234)、淳佑四年(1244)三次明令禁止铜铁外流,尤其是申严下海之禁。

方法之六,搜刮民间铜器,禁止毁钱铸造其他器皿。

早在开国之初的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就下诏禁止民间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同上)此后,类似的诏书也很常见。宋仁宗天圣以后,毁钱铸钟及为铜器,皆有禁。庆历初,阑出铜钱,视旧法加其罪,毁钱千,为首者抵死。但其收效有限。

宋代经济的发展,从钱币的大量铸造、钱币投入量大增可以窥见其一斑。宋王朝采用多种办法,扩大铜矿的开采和钱监的设置,上述六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铜钱的投放量,缓解了钱荒,但终宋之世,这一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钱荒客观上反映了货币经济在封建社会之重要性的提高,也折射出宋代对外交往联系的加强

中国的钱币发展历史,向你求助来了

我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低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最早的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古钱,其形状大多模仿当时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像楚国,它是从贝币发展成文字贝,这种文字贝被俗称为鬼脸钱,蚁鼻钱。中原地区,农业区它从劳动工具农具铲演变出来这个布币,沿海跟北部地区,渔猎地区又根据它的渔猎工具--刀削,演变出来刀币。

这品钱叫武阳三孔布,为什么叫三孔布呢,因为它上面有三个小孔。你看到没有,这上面有三个小孔,这个地名呢是叫武阳,背后叫一两,三孔布它有两种等级,一个是十二铢的,一个是一两的。

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统一了钱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圆内方的半两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币制改革。这种铜币它避免了以往钱文复杂难辨,大小各异,轻重不一,币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适应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两钱作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在形制上从此固定下来,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开元通宝钱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钱币自秦始皇统一货币后的第二次钱币革命,它持续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

汉代商业活动繁荣,钱币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汉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五铢钱,该钱轻重适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还继续沿用。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这个公元六百二十一年,开始铸开元通宝钱,就是废掉了铢两制。那么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它一是废了铢两制货币体系,开始出现宝文钱,宝文钱的出现是有一种信用货币的概念。

汉代——隋代

到了宋代,铜,铁钱并用,铸钱数量相当可观,十几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种年号钱。南宋淳熙七年铸行的淳熙通宝,钱背上有“柒”字纪年,至淳熙九年后改成小写,这就是所谓的纪年钱。这种钱币纪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钱的一大特征,比欧洲钱币纪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国元朝和明朝时期主要推行纸币,铜钱铸造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了主要货币,铜钱仅用于小额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发行的重点。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了西方铸币的先进技术,向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筹建造币厂,率先开创机器制币,实施了中国钱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进的制币技术,在光绪后期取得了成功。从此,机制币全面进入我国的货币领域。

我国各个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风风雨雨四千年历史的考验,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其形状各异,品种众多,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钱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中国古钱币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因此它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古钱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收藏。

钱币既是商品交换的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各国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的反映。以中国钱币为例,由几千年前贝币,布币发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伪技术先进的纸币,再到“一卡走天下”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变化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以上就是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中国最繁杂铸币(中国最繁杂铸币是什么)”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

转载请注明来 来探秘,本文标题:中国最繁杂铸币(中国最繁杂铸币是什么)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31607.html

标签: 中国最繁杂铸币(中国最繁杂铸币是什么)

热门文章
随机tag
零钱通有风险吗安全吗? 广州最值得去的地方 钱被骗去我们该怎么办 地球形成了多少年(地球形成多少年啦) 降伏四魔) 叫姑姑姑妈姑母都行 猫咪睡觉时为什么把身体蜷成团原来是为了保 世界上最应该读的书籍(世界上最应该读的三 世界上最寒冷的小岛(世界最寒冷的小镇) 王鹤棣好像不是很喜欢虞书欣 中国反派最霸气的人(中国第一大反派) 值机什么意思 猴年马月是什么时候) 中国哪个城市最坚强(中国哪个地方最强) 世界上什么岗位最挣钱(世界上什么职业工资 结婚祝福语高级一点的 梦见鱼从水里跳出来(梦见鱼从水里跳出来追 泰国细伟干尸(泰国细伟干尸博物馆) 中国最壮观的漩涡(最大的漩涡长什么样) 井底之蛙的故事(井底之蛙的故事简短) 2014是什么年(2014是什么年是闰年 清朝十二位皇帝列表(雍正) 周易免费起名测名网(免费周易取名测分网) 中国哪里养鸡最便宜(中国哪里养鸡最便宜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