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火养蜂大叔(养蜂人网红)
xj 2023-09-07
姜岐,字子平,汉阳上邽(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人,是目前有文献记载的第一名中华养蜂者。 如仓颉造字,目前被认为是中国养蜂史上的鼻祖。
[img]养蜂人的故事蜜蜂是勤劳而艰辛的。而一年四季,300来天都在追逐与奔波的养蜂人,更是触动人心。
去年夏天去小姑家,我就遇见这么一位养蜂人。公路边上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地,旁边一处空地,放了好多蜂箱,估计得有五六十个。
出于好奇,我想下车去看看。刚走了没几步,就听到很大的“嗡嗡”声。小时候有被蜜蜂蜇过的经历,所以我知道在蜂场周围不能快速移动,否则蜜蜂很容易顺风而来。
不过倘若你要是不小心被蜜蜂蜇到,也不要慌乱,蜜蜂是没有毒的。首先拔掉蜇刺,然后用温水,最好是肥皂水清洗被蜇的地方,就不会有大问题了。
我不太敢靠近蜂场,据说蜜蜂们都是认主人的。我买了些蜂蜜,便在他们搭的简易帐篷外歇歇脚,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油菜花香。
养蜂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姓张。他很健谈,也很幽默,虽然皮肤黝黑,但整个人看上去却精壮有力。
张大叔说,养蜂人就是中国的‘吉普赛’人,追着花儿跑,哪里有花哪里就有他们,每年在家只能呆两三个月,一年要走上万公里路。
他们经常辗转奔波在某一个清晨或傍晚,带着一箱箱蜜蜂和帐篷,踏上艰辛而充实的谋生路。
“蜜蜂是个娇贵的小东西,稍有不慎不是死了就是跑了。”木头密格栅蜂箱全是自己亲手做的,他说自己做的才踏实。
秋冬之际,顶上的盖子会垫上塑料膜,铺上干枯的稻草,再压两块砖或者大鹅卵石。蜜蜂是怕冷的,如果不做好保暖措施,是很难越冬的。
此外,他还告诉我,如果寒冷的时候蜜脾不够,还需要临时喂给蜜汁或糖浆,来把它们度过越冬期,要不然蜜蜂很容易饿死的。
平时也要做好各种措施,蜂箱消毒,避免异味刺激,预防盗蜂(指到其他蜂巢中采蜜的工蜂)或者是采蜜蛾等敌害。
不禁感叹,养蜂真是一件需要耐心,细心,坚持的工作。以前我以为只要蜜蜂采好蜜、酿蜜,养蜂人简单收割蜂蜜就行,却没想到这背后还有这么多付出。
每件看似容易的事情,我们永远不知道背后有多少繁琐的细节,每一份成功背后,或许都有无限的心酸与苦楚吧。
“尽管常年四处奔波,很少和家人在一起,但收获蜂蜜时是甜蜜的,我很满足。”养蜂人张大叔说过这么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他们眼里,经历过苦难,靠双手养活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和光荣。
离开时,我看见张大叔和他儿子戴上白色网布帽,又回了蜂场,查看蜂箱。由于是西晒,尽管已经是下午4点多,太阳依旧还是很毒辣,但他们却仍然忘我地忙碌着,专注而不知疲惫,大叔憨厚的脸上,挂着的淳朴的笑容,一瞬间,那么耀眼,穿透心灵深处,被洗涤般。
65岁大叔独居深山,遭遇“小偷”损失3000多,养仨保镖护驾河南省西部多山,主峰海拔大都在2000米左右,因此景区扎堆。近年来风靡网络的老君山景区,说起来只能算是后起之秀,早在10年前,同一山系的白云山景区就曾被评为“全国最美的地方”之一。
冬天过去了,想象中欣欣向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到达白云山脚下的时候,阴坡的积雪没有完全融化,落光了树叶的山林,看上去光秃秃的,于是沿着山脚一条小山谷行进,走了好几里,却都没有见到人家。
“不是没人家,房子多哩是,人都搬走了。这条沟还有十好几里呢,不过里头没人住。”一个布满大土堆的院子旁边,邓大叔给我们指路,脚底下是悬空了的水泥地面。
大叔说去年9月份,山洪暴发,把这儿的水泥路面全部掏空,就连他的院子也掏进去好几米深,院墙都冲塌十几米。而他自己是白天过来,晚上就回到村里,至于沟里,没有人住已经好几年了。
“回来坐坐吧,里头也没啥看的,我整天没一点球事,谁来了都是坐这儿吸吸烟,拍拍闲话,木那,没事干哟……”
邓大叔告诉作者: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炸药库,为修建高速公路做服务的,按要求需要远离居民区。高速公路修通以后,交给村里,也没有有效利用。邓大叔就申请在这儿养蜂,养了4年蜂,不但没挣钱反而赔进去3000多。
“靠,老笨么,咱啥也不会,连说个媳妇都不会,别说这了。会抬轿子,哈哈……”邓大叔爽朗地笑着,调侃着自己的一生。
大叔告诉作者:在他小的时候,白云山就是一处深山老林,沟里生活条件不好,吃了上顿没下顿,自己是从小送人养大的,在山外长到30多岁,那边的养父母去世之后,又回到山沟里。邓大叔没有外出打过工,挣钱的门路主要是在白云山景区抬轿子,把人抬到山上给多少钱,全凭商量。
“这两年不中球了哩,一个是年岁不饶人,给人家抬上去,咱自己腿也直打哆嗦,在一个呢,现在有缆车,坐轿的人少,一年也不治事儿。我说没啥弄咋办,现在出去打工,也没要了呀。俺那侄娃子在大队,说叫我养点蜂,游客来了能多少卖点糖,总是顾住自己生活。我说那也中。可是咱没经验,头一年割的不及时,糖叫蜂快吃完了,第二年天不中,老冷,没花,去年哩,也求不中,赔了3000多块……”
作者很不解,山沟里没有其他住户,白云山上植被也很好,游客也多,怎么会赔钱呢?大叔告诉作者:被老鼠偷了。
“人搬走了,老鼠没地方去,都来这土堆里头打洞,我不知道,刚开始也没有养猫,老鼠给蜂箱底下啃个窟窿,凡是做糖好那窝,它都进去祸害祸害,糟蹋10好几箱。到冬天了蜂没啥吃,光买白糖喂蜂都花了1000多块……”
邓大叔告诉作者:虽然山里养蜂没人竞争,山上植被也不错,但是这儿海拔高,早晚比较冷,3月份以后蜜蜂才开始正式采蜜干活,10月份冷了之后,就基本不再出来了。每箱蜂一年也就是割一二十斤蜂蜜,要是遇上经常下雨、干旱无花,蜂群就没蜜可采。
买蜂箱、买蜂群,再加上买白糖饲喂,养蜂4年了,邓大叔舔了一下嘴唇,尴尬地说:“没挣钱,棺材本贴进去几千块……”
邓大叔倒也想得开,说不管干什么生意,都会有挣有赔,光挣钱不赔钱的生意也轮不到自己。“咱老老实,买白糖光冬天喂,一年就割一次糖,割不了多少。这儿老偏,游客还不知道,蜂糖都是村里人要了。我买50块钱一斤,有那人从咱这儿灌灌回去,卖给游客90块钱一斤,转转手都挣钱……”
正说话的时候,邓大叔被凄惨的狗叫声打断,只见一只大白鹅正在追着啄大黄狗。邓大叔随手摸了一块木片扔过去,吆喝道:“哎呀,你是中?人家是不想惹你,想惹你了,一口给你脖子啃折……”
邓大叔告诉作者:这只狗是最早跟着他的,刚来的时候就带进来了,那时候沟里住的还有人家,猫和鹅都是去年才喂的。“你别看这死狗看着不咋着,通厉害呀。前年时候跑到坡上,给我拽回来一只小野猪,6、70斤。野猪都是成群结队,它也不知道也不知道咋逮回来的……”
“鹅才逮回来时候,小,这狗光去毛捣,本来好几只鹅呢,都叫他耍死了。我看不中,得挨揍,揍得回数多了,才不敢再去毛捣鹅。你看这信球活,狗不去惹你了,你又去招惹人家呢,真是忘了那俩鹅咋死的?”
邓大叔说自己每天早上进来给它们三个送吃的,中午在这儿做饭一块吃,晚上回村里的幸福院住。这只鹅吃的比狗还多,也没给他下几枚鹅蛋,倒是老鼠少了不少。不知道到底是猫抓了,还是鹅赶走的。
“别人说我,老邓,你又没老婆儿,弄这就球呢,去敬老院里头享福吧。我说:我不去。那里头不是残疾都是脑子不够数的,我能吃能喝又能干活,我去那儿就球呢?我这狗、猫、鹅,不都是我的伴儿?白天喽进来跟他们耍耍,看看蜂箱,晚上就回幸福院了……”
邓大叔是一个倔强的人,虽然已经3年了,凭养蜂没挣到钱,但是大叔没有气馁,他认为今年好好看,一定能挣点儿,就算今年挣得不多,还有明年。养蜂是一次性投资,长期见效益的事儿,自己又没有别的负担,不把这群蜂养成,自己是不会罢休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养蜜蜂的人是谁啊?这个好像没有确切记录,养蜜蜂从远古就开始了,
人类利用和饲养蜜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养蜂、活框蜂箱养蜂和现代养蜂3 3 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猎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蜡,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类的优良食品。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国山东省莱阳市北泊子与临胸县山旺发现的蜜蜂化石,证实2000万年前中国东部温带区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记载,说明中国蜂业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蜜蜂的传统养殖特点。
中国古代蜂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人们开始是用原始的方式来猎取野生蜂的产品,逐渐过渡到粗放饲养中华蜜蜂,并对蜂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利用。
从原始社会到渔猎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捣毁蜂窝,烧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后,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蜂群再生产能力,学会用烟雾驱蜂,保留部分蜂窝,获取蜜、蜡和蜂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采收蜜、蜡和蜂子的实践中,又学会了用泥草、牛粪等涂抹蜂窝洞口,并留一小孔,让蜜蜂出入,最后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主,按时采收蜜蜂产品。这一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养蜂意识。这种采收蜂产品的方法,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旅中沿用至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对蜜蜂的习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蜂蜜、蜂子等天然产物的利用也不断进步。在《诗经·周颂·小毖》中记载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诗句,即警告人们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东周时期,人们已开始用蜂蛰治病,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蜂蜇疗法。当时对蜂产品的利用主要用于食品。《札记·内则》中记载有“子事父母、枣栗馆蜜以甘之”和“雀、鹅、嫡、蟹皆可供应用,则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费、鲜之,人君燕食”等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于孝敬老人和长者,营养价值很高的蜂和蝉的幼虫是帝王贵族的珍贵食品。在《楚辞·招魂》中记载有“瑶浆蜜勺”和“柜枚蜜饵”之句,即用蜜调制成蜜槽,用蜜与米、面做成蜜饵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汉时期在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已有用蜂蜡制作蜡烛的工艺。当时还有工匠利用蜂蜡制作印章和工艺品。除了这些利用外,中国古人于汉代发明了蜡缀 (即蜡染丝织品)技术。此后,蜡染纺织品成为历代皇宫的贡品。
东汉时期,养蜂先驱者为便于采收蜂产品开始了移养蜜蜂,他们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在屋墙下饲养。这一进步,对以后深入地观察蜜蜂生活习性,改进饲养方法,提高养蜂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自生自灭状态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采收蜂产品,逐渐转变为将野生蜂收回家中驯化饲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养蜂的开端,同时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蜜蜂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此,为中国养蜂科学的发展和中华蜜蜂传统饲养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山区养蜂者“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诱引野生蜂,春月筑桑生育”。还有郑辑之著《永嘉地志》记述了家人“以蜜涂桶”、“举群悉至”的诱引蜂群的技术。
晋代皇甫溢著《高士传》记述了汉代一位养蜂先驱姜吱,传授养蜂技术,教授天下,营业者300余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干家。皇甫溢赞他“牧家调蜂,天涯笑傲”。这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有人注重传授养蜂技术。当时人们对蜂群的筑巢、分蜂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都作了记载。276年至324年,郭凑的《蜜蜂赋》首次记述了蜂群中有 “吮琼”、“营堂”、“闸卫”等分工,认识到蜜蜂是社会昆虫。还有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的词句。这个时期养蜂巳由移养的半人工状态,进步为用原木仿制蜂窝诱蜂的家庭养蜂初级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察的深入,中国古人对蜜蜂的观察更加仔细。唐代养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阳杂姐》一书中记载“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学特征。
韩鄂在所著的《四时纂要》中开始把“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宋、元时期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重要时期。从宋代开始,对防治蜘妹、蚂蚁、蛇、雀、蛹蝎、狐狸等蜜蜂的敌害,就已有了记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养蜂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日趋进步,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养蜂场。
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记载了灵丘丈人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情况,从而总结出根据蜜源情况建场选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强群势、取蜜方法和原则。书中还有如何防治蜜蜂敌害等的记载。书中记载有“木以为蜂之宫,不馆不之”的字句,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养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该书还记载“蔫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加强饲喂,以强补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还有三面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学家郝谜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养蜂经验等都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专著。当时养蜂生产规模已很可观,一般农户养蜂十多窝(群)。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蜜蜂的生物学特点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明清的一些学者对蜜蜂个体发育四个阶段的虫态分别进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启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关系,总结了利用物候学预测当年产蜜丰歉的方法。蒲松龄(1640-1715年)在他的《农桑经》中指出“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记》中记述,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截止清朝末期,中国饲养的中华蜜蜂约有20万群左右。这个时期的养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龚一飞的养蜂学家龚一飞(1926~ )养蜂学家,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蜂学专业的奠基人,各级养蜂学(协)会的积极组织者。祖籍福州,1926年5月27日生于厦门集美镇。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49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留校任助教兼农业推广干事。从1951年5月院系调整转为福建农学院工作起至1995年10月退休,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1年~1989年任养蜂系(1988年改为蜂学系)系主任。曾任第7、8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福建省委第3、4届副主委,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农大动物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畜牧学科组成员、蜂学专业组组长,中国养蜂学会1~3届副理事长,福建省养蜂学会1~3届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养蜂学会首席顾问,福建省养蜂学会名誉会长,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名誉所长,九三学社福建省委顾问。1985年评为福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1996年评为福建省科协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上我国现代五名养蜂家之一,立传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1992年起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成长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龚一飞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旧中国大多数百姓家庭生活困窘艰难。龚一飞虽然是生长在福州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龚易图的“龚家花园”(西湖宾馆的中心部分)内,但由于不是嫡系子孙,龚家花园的富庶与他们家几乎无关。所幸的是,那宛若大观园的豪宅里有数不清的花鸟虫鱼。这些自然界的生灵在龚一飞的童年里成了他痴迷热爱的生物学的免费启蒙老师。
他的父亲龚礼贤是生物学教师,家里就存有不少动、植物标本。父亲的言传身教也促使他对生物学兴趣的养成。可是真正让他走上养蜂、研蜂这条“甜蜜之路”的原因却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战争时期,年仅42岁的父亲因病去世。在图书馆做管理员的母亲要独自拉扯大大小小的5个孩子。1944年,身为老大的龚一飞考取了大学,对于这个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件欣慰而又为难的事。中途他就从协和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辍学,当了一年小学教师以贴补家用。
协大校园坐落在鼓山麓闽江畔魁歧村,四周山川挺秀,林木茂盛,适于养蜂。20世纪40年代,龚一飞肄业期间,师从林青教授学习养蜂。既然身怀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而且养蜂投资小收益快,养蜂助学对他来说是一条可取之道。于是,他从亲友处借来钱,马上将想法付诸实施。10箱蜜蜂养在离校颇远的果园里。每到周末,他便从魁歧乘船过江并奔走十余里地前往照管蜂群。他依靠学识,付出艰辛,终于掌握了驾驭蜂群的技术,而蜂群也给他带来了回报。10箱蜂一季下来收了500多kg蜜。按时价算,1kg蜂蜜可换6kg大米,500kg的蜜就是3000kg大米。这就解决了学费和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这样,龚一飞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育事业
1949年夏他自该校毕业,留校工作,开养蜂课。1958年,受命筹建福建农学院养蜂场,任命为场长,同时将私有小型蜂场捐赠该场。1959年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1960年,应邀担任由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养蜂师资培训班教师,主讲蜜蜂生物学课程。同年,福建农学院创办2年制养蜂专业,出任养蜂教研组主任。他经常与师生一起扩种蜜源植物,建立校内蜂场,带领师生深入山区教学。1961年,被福州市科学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965年,主持举办了全国中蜂师资训练班,为推广中蜂科学饲养培育了骨干力量。
1967年养蜂专业因文革停止招生,他组织教学蜂场的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鲁番盆地采棉花蜜,创造了平均群产蜂蜜190kg的高产纪录。1969年至1972年下放期间,在福建省浦城县的福罗山区与当地农民栽果树、诱捕野生中蜂,将圆桶旧法饲养的中蜂改为活框科学饲养,建成了集体定地蜂场,为探索闽浙赣边境山区蜜源潜力和野生蜜蜂的生活规律积累了经验。1978年,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业恢复招生,他任专业主任。1980年,养蜂专业扩展为4年制本科。面向全国招生、分配。1981年,福建农学院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养蜂系,他任系主任。1984年该系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这个院系现已扩展为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下设蜂学、蜂产品加工与贸易以及蜂疗3个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培养高等院校蜂学本科多样化人才的基地。自1960年至今,己为我国蜂业战线的各个部门输送了千余名专科、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并培训了数百名蜂业专项技术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海内外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教学科研机构领导者……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龚老师数十年来历经沧桑,贡献毕生精力为蜂学教育事业而奋斗,今已桃李花开,硕果累累!
科学研究
龚一飞在20世纪40年代于协和大学农学院肄业期间,边养蜂助学,边师从赵修复教授选修《昆虫学》和《昆虫分类学》,并对达尔文学说深感兴趣,立志探索蜜蜂世界奥秘,希望利用蜜蜂以厚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养蜂教学、科研以及生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眼界顿开,坚信一切真知灼见皆源于实践。他在蜂学方面的精湛造诣,正是他长期实践的结果。
1952年以来,龚一飞在养蜂科研和教学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蜂蜜高产技术、蜜蜂病敌害防治技术,蜜蜂生物学、蜜蜂育种新技术等多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全国性及地方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2年,在他主持下,首次研究成功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75年,他编著的《怎样养蜂》一书,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先后印刷6次,发行67万册,对普及养蜂技术起了重要作用。他受农林部教育局委托主编的我国第一部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养蜂学》,获1977~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他受农业部、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全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养蜂》,前后印刷5次。他参加编写、翻译的著作还有《养蜂手册》、《副业生产手册》、《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蜜蜂机具学》及世界养蜂名著《蜂箱与蜜蜂》等。
他在学术上有不少颇具影响的创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根据中蜂独特的适应性,预言中蜂在华南、西南广大山林地区具有西方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历时半世纪,这预言不断为养蜂实践所证实。他在70年代发表的《论中蜂》一文,多年来,不断为多种专业期刊或论文集所选载。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先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从风媒向虫媒演变,正好比动物界中由体外授精向体内授精演变一样,在传种接代的方式上属于突破性的飞跃。他的这种见解,为利用蜜蜂授粉增产充实了理论基础。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体活动,它对培养强壮蜂群,稳定工蜂采蜜积极性至关重要。龚一飞在国内首次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述自然分蜂的内外因,达到了新水平。这在指导生产实践上具有广泛的意义。他根据自己在吐鲁番盆地炎暑获得养蜂稳产高产的实践,否定了传统认为华南养蜂越夏的难关是由于高温所致的观点,指出群体的蜜蜂对温度具有惊人的调节能力,华南越夏的困难是蜜蜂敌害猖獗和局部地区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为地加以克服。流蜜期蜂群出现分蜂热是养蜂生产上的致命伤。早在50年代,他就根据王台发育规律,试验成功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方法-除王结合二次选择毁台法。近十多年来,他指导助手和研究生致力于蜜蜂交配生物学、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贮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种基础技术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特别是1984年夏他和张其康同志首次考察西双版纳,目睹我国西南原始热带雨林中丰富多彩的蜂种资源,于是萌发了撰写《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的想法。90年代初,他们在福建省科委的资助下,连续5个夏天,跋涉南北山野,前后涉足长白山、完达山、大小兴安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天山、阿尔泰山、伊犁草原、吐鲁番盆地、祁连山、河西走廊、六盘山、河套、毛乌素沙漠、内蒙草原、五指山、十万大山和衡山,实地察访,采集标本,征集图片、资料,甚得各方惠助,收获颇丰;更喜的是相关学科取得重大突破,专家志士成果迭出,逐渐使其抱负转为现实。
《蜜蜂分类与进化》一书分蜜蜂分类、品种、进化与起源等4章。大体上阐明了蜜蜂属的来龙去脉、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介绍各蜂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抗病敌害性能,并从不同地区饲养的角度评比它们的经济价值。此书能为蜜蜂世界探索者、养蜂生产者、蜜蜂选育种工作者和蜜蜂检疫人员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以上就是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中国最火养蜂大叔(养蜂人网红)”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转载请注明来
来探秘,本文标题:中国最火养蜂大叔(养蜂人网红)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43427.html
标签: 中国最火养蜂大叔(养蜂人网红)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最顶级中场球星(中国最强中场球员)
- 热门文章
- 随机tag
-
周公解梦梦见打蛇(周公解梦梦见打蛇被自己 好听的群网名(比较好听的群名) qq网名(网名女生昵称好听) 梦到丢自行车(梦到丢自行车又找回来了) 张安世墓(张安世墓在哪) 世界上最传奇的机长(世界上著名的机长) 马蝇效应:受到刺激才会选择前行(有压力才 食物链的意思(食物链解释和意思) 薇娅停止与田园主义全麦面包合作改品牌涉嫌 一言不合就自杀的上吊鼠 立定跳远技巧(立定跳远技巧训练方法女生) 冥王星恐怖照片 能下载网站视频的软件 百家姓中复姓有哪些 9月2日是什么日子(2006年9月2日是 苻坚:一代帝王最终却死于男宠手中 刘姓名字大全(属鼠女孩刘姓名字大全) 七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金砖五国中谁是老大 名字测(名字测吉凶) 如何避免胡思乱想(转移注意提升自我) 最浪漫的中国动画(我想看浪漫的动画) 椰子怎么挑选最好喝(四大技巧介绍) 人生最痛苦的事的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