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异事 > 正文

刘志丹后代(刘志丹身世)

xj 2023-04-09

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刘志丹后代(刘志丹身世)”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本文目录一览:

1、以刘志丹命名的志丹县在什么地方? 2、匈奴的后裔 3、“刘”姓的来历? 4、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5、关麟征自称是关羽后代 6、刘志丹遗孀同桂荣,曾为贺子珍接生,李敏亲昵的称她为:刘妈妈 以刘志丹命名的志丹县在什么地方?

志丹县

志丹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西北部,东接安塞,北邻靖边,西北与吴旗相连,西南和甘肃交界,南部与甘泉、富县毗邻。全县东西长70.01公里,南北宽92.56公里,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其中农耕地104万亩,森林169.5万亩。全县辖6镇5乡土91个行政村12万人。

志丹县,史称保安军、保安州、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命名为志丹县。志丹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生活斗争。志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造就了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历史人物为脊梁、以自由博爱思想为源泉和以丰富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古代有刘延庆、刘光世、解元等保国名将,现代史上,以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为杰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优秀儿女,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土地革命时期,中央政府移驻县城,志丹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志丹作为革命老区,出人、出物,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沧桑巨变。

志丹,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大坡陡,河谷深切,地广人稀,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233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14.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8℃,年无霜平均142天左右,年降雨量平均524.5毫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适宜于苹果、杏子、枣、梨、沙棘、用材林和豆类、荞麦、谷物、薯类等短、平、快农业项目的发展。农作物有粮、油、菜、烟、果、药杂8大类50多个品种, 以荞麦、谷子、糜子、山杏为特产。野生植物有80多个树种,草木种类繁杂,仅药材就有300余种。林草覆盖率北部和中部为12%,南部为53%,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煤、天然气、白云岩、矿泉水等。其中石油为大宗,己探明10个乡镇有石油,可供开发面积2916平方公里,储量约1亿吨,且具有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的特点。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这片古老而英雄的热土再度沸腾,焕发出无限活力的英雄的后代子孙们,继续谱写着辉煌灿烂的篇章。志丹社会经济事业蓬勃发展,传统农业一展新颜,以石油钻采为龙头的地方工业方兴未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市场繁荣,物阜民乐。21世纪12万志丹人民正在西部开发热潮推动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意气奋发地朝着实现经济强县目标奋进。

[城区建设] 近4年来累计投资近2亿元,先后建成了志丹宾馆、周河大桥、志丹广场、城南广场,改造了一道街和二道街,实施了城北新区开发和城南住宅小区工程,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绿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城市供水能力达1350立方米/日,大气污染得到的根治。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区环境日趋完美。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全县9个乡镇己完成了乡镇规划编修。 火炬广场累计完成街道拓宽、硬化6000米,完成基础设施改造21600平方米,建成市场15个,新建、改建医院8所,改造供排水设施9处,完成美化面积3600平方米。

[交通] 县境内有省道(延定线)65.7公里,县乡道路303公里,村委会公路通达率100%。志吴、志杏两条县乡主干道己按照山岭重丘区三级油路标准改造完成,全县“卅”型三级公路框架基本成形,11个乡镇己有8个通了油路,预计2004年底即可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

[电力] 全县有110千伏输变电站2个,电力供应充足,村委会全部架通了10千伏输电线路,农户通电率达90%以上。城镇电网改造己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正抓紧进行。

[通信] 县城和所有乡镇驻地及部分村组开通了程控电话,全县固电话用户以达7837户;全县建有移动电话发射架10个,信号覆盖了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目前移动电话用户已达7400多户。广播电视网络齐全,有线电视覆盖了全部11个乡镇驻地。 [教育卫生] 全县共有中小学校32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完全小学62所,初级小学254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居全省县级学校前列。全县有11所卫生医疗机构,其中二级甲等医院1所,技术高超,设备一流。

匈奴的后裔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便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世界历史。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中国史书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下来了。以现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与新疆的“胡笳”为例,胡笳虽为匈奴乐器,但其传播、继承却早已超出了匈奴。

“刘”姓的来历?

由来: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 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当代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约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4%。

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刘姓的确分布很广,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刘姓在今日中国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具体从刘姓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这4省的刘姓人口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川分别集中居住有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这里的刘姓分别占本省总人口的6%和5.5%。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占了人国刘姓总人口的26%。

这样,刘姓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人口聚集地区。

姓刘的分布:只能说大概的

从刘姓人口在当地各姓中所占比例来说,也是北方高,南方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会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的分布频率在4.2-7%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6%;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东部、新疆西部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

据袁义达等人的研究,刘姓族人的血缘遗传呈现以下特征:刘姓人口中以O型血为主,约2039万,占刘姓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有1963万人,占刘姓总人口的30.4%;再次是A型,有1835万人,占刘姓总人口的28.4%;AB型只有619万,占9.6%。

[img]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他们过得怎么样?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对我国历代中原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可是自从唐朝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有关于匈奴的历史,匈奴也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没有了任何的消息。

有关于匈奴后来的故事,一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为法是曹操时期北匈奴都被赶到了欧洲,而南匈奴逐渐的被汉人吸收。北匈奴到欧洲地区之后有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当年的奥匈帝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国家。

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匈奴在汉武帝时期向中亚地区逃亡,并且在中亚地区繁衍生息建立国家,而现在的土耳其就是当年匈奴人所建立的国家。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不算准确。

那么当年中国历史上的那批匈奴人到底去了哪个地方呢?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呢?今天就来详细解读下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匈奴人这个群体。

根据《史记》记载:“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根据这样的一个定义,我们看出来当年的匈奴和现在的蒙古人的习性非常的相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牧民族。

与中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哪里有草他们就赶着牲口去哪里放牧。

——因此,其生存资料主要是来源于牛羊,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生存物资也不容易累积,非常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生活条件相对恶劣一点。

但有坏处也有好处,这种环境也造就了匈奴人的身体,他们往往都比较强壮,野外生存能力比较强。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一个最为强大的兵种,所以匈奴人当年的骑兵的作战能力还是比较高的。

而且匈奴也并非是一家,而是有好几个部落组成,所以匈奴并非是指的一个民族,而是指的一个群体,比如说咱们现在说欧洲人一样。

——而与之相对比,中原人则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居所,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社会,所以容易积累一些生产资料,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天灾影响,不过应对自然灾害的打击能力要高于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

而中原王朝虽说没有像匈奴那般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但是工艺相对先进,可以制造一些相对先进的武器从而占据优势。同样是也会对匈奴的优点进行吸收,比如说当年赵王就提出了“胡服骑射”,从而强大了赵国的军队的作战能力。

历史上的匈奴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瓜葛

匈奴应该是历代能够与中原王朝相匹敌的外部力量之一,从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和匈奴的战争都没有断过。匈奴的生存方式是相对原始一点,所以作战能力也非常的弱——当时像燕国这样的小诸侯国都能够吊打匈奴,让匈奴好好的俯首称称臣。而赵国更是屡次北却匈奴千里之外。

不过由于游牧民族有着较高的机动性,所以不可能彻底的让他们打败他们,无非也就是一打而散。当时各国为了防着匈奴,也就修建起了长城。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将河南套地区的匈奴赶出去,并且命令蒙恬将之前燕赵长城修缮一下,连成了后来的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匈奴也算是正式的和中原王朝进行了一定的分离。

刘邦在打赢项羽之后,也曾尝试过想要北却匈奴效仿秦始皇,但刘邦却吃了败仗,被匈奴困在包围圈之中,后来刘邦不得不通过贿赂匈奴老婆逃得一命。从那之后,汉朝也就在没有主动攻占匈奴,反而实行了一套防御政策。

根据史料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而在此期间匈奴经过不断的吸收中原文化开始慢慢变得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北方的匈奴各部逐渐统一,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统治集团。同时北方匈奴也开始尝试着农耕,在一些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让汉人俘虏屯田收粮。

“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当时的匈奴从面积上来说甚至超越汉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而军事力量上完全也有和汉朝对抗的能力,甚至超越汉朝,而此时匈奴也算是进入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匈奴转盛为衰,开始分化、迁徙(重点)

等到汉武帝时期百姓生活富足,粮草也积攒的具有了一定的数量,综合国力大大的提高。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可以说是受尽了匈奴各种凌辱,但无奈匈奴当时比较强大,汉朝只能够和匈奴保持着一种随时愿意和谈的态度。

汉武帝时期一共向匈奴发起了三次战争。

——首先派卫青收复了原本的河套地区。

——公元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此地当年也是匈奴掌握的唯一可以耕种的地方,失去了这些可耕种之地,匈奴的生产资料也就变得相对不稳固,其实力开始迅速衰退。

——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卫青、霍去病,被却匈奴千余里一直打到封狼山,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境内。

这几次战争,基本将匈奴军队主力给打散了,不过当时的匈奴还是坚挺,并没有消失。

匈奴本身就是一个游牧的民族,本来就居无定所,所以汉朝军队也不可能说将匈奴给赶尽杀绝。

但当时由于匈奴势力衰弱,内部自然就会开始出现分散现象——当时有不少匈奴部落直接向汉朝臣服,成为了汉朝的子民。

汉朝则对于匈奴曾生活的河南套地区加强了管理,而在那之后,中原王朝不断的压缩匈奴人的生存空间,让匈奴丧失成气候的基础,并且不断让他被其他部落给吞并或是融合。

而三国时期,曹操对于比较乖巧听话的南匈奴不断的进行汉化,对于坚持抵抗的北匈奴则进行了驱赶。

1、先说被驱赶的。

——而这批被驱赶的北匈奴人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就来到了欧洲地区,虽说无法与中原王朝匹敌,但在当时分裂的欧洲却是相当强势的,他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欧洲历史上记载,匈奴人来到欧洲后被称为“上帝之鞭”。

不过由于匈奴的文化相对落后,而且人口少一些,在欧洲定居后,开始不断的融入到欧洲本地的一些居民中,慢慢的被当地的民族所同化,毕竟少数被多数给融合是必然。

但至今也不确定当年的这一小批匈奴人到底融入了哪些欧洲国家,均有涉及也不是没可能。

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迁移到欧洲那么远的,则是迁徙到了离的最近的中亚、俄罗斯、蒙古等国,也就是说中亚的斯坦人、俄罗斯人、蒙古人都可能有匈奴血统。

2、再说当时被汉化的。

南匈奴不断的被汉化,晋朝时期则是发动了八王之乱,而在之前这些匈奴人已经被汉化的差不多了,在五代十国时期匈奴人不断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界限也就逐渐变得不太明显。

不过仍然有一些匈奴部落或群体也开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比如说后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等,还有一些在历史中根本没有提起名字的民族,姑且不论。

后来在汉人政权再次崛起之后,有一些小民族开始不断的被汉人所吞并,并且进行了非常彻底的融合,这群人也就彻底成为了汉族人的一员。

那些不愿意投降汉族的则是又被赶到了北方地区,成为了后来的西夏国,金国辽国等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之一。

像金国、辽国这些学徒人所建立的国家对于国家内的一些匈奴小民族进行了统一的大融。后来在金国和辽国这两个国家灭亡之后,其主体民族则是又逐渐的被汉族以及蒙古族所同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基因库分析,当时融入中国最多的匈奴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辽东半岛一带,蒙古地带,还有新疆等地区。

总的来说,严格来讲匈奴并非消失在历史当中了,他们依旧存在,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成为了其他国家或者是民族的一员。

这里再来简单回答下,他们过的怎么样

——曾经的他们是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即便分裂了也依旧能在一些地区称王称霸,所以他们可以说还是过的很不错的。

有人或许会认为衰落后,他们一直被中原王朝打着跑,应该很可怜才对。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别忘了,他们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才是天性,整天跑对于他们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所以这也不是啥大问题。

而至于现在的他们,大多已经融入到了民族、国家的,自然是有好有坏了,大家都看在眼里,这里我们就不用进行过多赘余。

关麟征自称是关羽后代

1924年1月,正在长沙商业专门学校读书的郑洞国听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立刻找同乡王尔琢商议。没料到,王尔琢已先走一步了。郑洞国赶紧邀上三位同乡,一同南下广州。当他们找到王尔琢时,才知道报考军校的日期已经过了。

这时一位叫黄鳌的湖南老乡,因为担心考不上,就报了两次名。此刻见郑洞国急成这般模样,便建议顶替他的名去考。郑洞国沉吟半晌,决计冒顶黄鳌之名报考军校,而且考上了。巧的是,真黄鳌也考进去了,而且他们都被编在一期第二队。在点名出操的时候,两人竟一同应声出列。

郑洞国是个老实人,对于冒名顶替的事情一直惴惴不安。经过反复考虑,他终于鼓足勇气,向区队长坦白了。好在校方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只是把他的名字改了回来。

02、宋希濂有情有义

宋希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后又赴日深造,升迁极快,29岁即晋升中将,可谓蒋介石黄埔生中少年得志的典型代表之一。1931年1月31日,国民政府警卫军竟与其警卫的国民政府冲突起来。领头英俊军官,旅长宋希濂是也。其时日军攻沪正猛,宋向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战,不成,二人大吵。希濂怒发冲冠:“亡国将至,军人报国正在今朝!”遂当晚领兵夜闯何宅,逼何妥协。军人御侮求战不惜犯上,真丈夫也!

内战初,蒋委以徐州“剿总”副司令,宋希濂说:指挥不动邱清泉,干不了。蒋又委任其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兼十四兵团司令。希濂敬重其部下、黄埔同学钟彬的才干,对蒋说:愿让出十四兵团司令给钟彬。被俘后,二人同囚,常因下棋争执。有人道:兵团司令你都让给他了,一盘棋却不让?希濂答:不是一回事!

话说宋希濂在川西大渡河畔兵败被俘后,混在俘虏堆中,伺机逃走东山再起,不料却被原中共党员王尚述指认出。王于内战后期打入宋创办的军政干校内部,后事发被捕。宋力排众议,主张不杀王尚述,仍安排其在校工作。危难之际,王以怨报德。

03、“死硬分子”黄维

1948年淮海战役中,时任国军第12兵团司令的黄维在南平集附近的周庄被俘。从被俘起的第一天开始,黄维就表现出不合作、不配合。解放军动员第12兵团的高级将领给被围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邱清泉写劝降信。85军的参谋长陈振威写好了信,请各人签名,只有黄维不签。

一个年轻的新闻记者采访黄维:“你为什么不早些投降?”

黄维把桌子一拍,大吼起来:“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军,我为什么投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我要战斗到一兵一卒……”

在第12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围困初期,黄维拟派出四个师齐头并进突围。时任85军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趁机主动请求担任先头师,黄原本就对廖印象甚好,一口答应,临行前还与廖畅饮香槟酒预祝成功。结果廖运周率110师阵前起义,导致黄维突围计划流产。

作为最后一批特赦的原国民党战犯,黄维到1975年才出狱重获自由,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以后无论是黄埔同学聚会还是全国政协开会场合,只要见了廖运周,黄维就怒目而视,一言不发。

04、胡宗南投蒋所好

黄埔军校时代的胡宗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正苦无出头之日。他发现老乡校长蒋介石是一个爱起早床的人,每天天不亮准时到操场跑步,活动很有规律。遂决定每天要比校长起得更早,到操场练操,期望能够进入蒋介石的视线。果然,此计奏效。原来蒋介石早上跑步,操场空无一人,现在突然发现有一个人比他到得还要早,就发问道:“前面是谁?”胡答道:“学生胡宗南!”蒋介石不仅记住了他的名字,而且颇有好感。他调阅了胡宗南案卷,发现这个学生也是一个浙江老乡,于是特别关照,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胡宗南到军校教导团见习,不久就被提升为上尉。同年9月,第二次东征出发前,他又被提升为副营长。北伐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升任为第一师少将副师长,几个月后,又升为第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其受提拔的频率之高胜过攀云梯。

05、蒋介石错失徐向前

刘志丹后代(刘志丹身世)

蒋介石这人,虽然喜欢用相面术识人,成功的有,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徐向前在黄埔军校的时候,有一次蒋介石找他到办公室谈话,徐向前生性腼腆,不爱说话,蒋介石问一句他答一句,没有更多的话,加上一口山西口音,使蒋介石听起来很费劲,蒋又见徐向前的背不直,人长得也不太“威武”。蒋介石见了之后,没有说几句话,就让他走了。待徐向前离开办公室后,他对属下连声说:“不可用也!”

06、李默庵狂妄

黄埔一期中流传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之说,同为一期生的李默庵听了这句话就不服气,他自己则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是李默庵”。

07、俞济时不讲同学交情

1934年末,黄埔一期生刘畴西率红10军团在浙赣边遭到黄埔同期同学俞济时的“围剿”。1935年1月刘畴西、方志敏被捕。俞济时想都没想要给老同学开点后门。当衣衫褴褛、冻得发抖的刘畴西被带到身穿将军大氅、烤着炭火的俞济时面前时,俞济时优越感顿生,连寒暄都没有,挥挥手,就让人把刘畴西押走了。同学黄维后来听说此事,对俞济时大为不满,当面损他:“那么冷,你也该叫老同学吃顿好饭,穿件棉袄嘛!大家同学一场,你也太狠心了!”

08、关麟征崇拜关羽

黄埔一期生关麟征自称是关羽后代,每次遇到关帝庙都要下马表示尊敬,喜闻别人称颂关羽,不愿听关公的名字。谁要提关羽他就怒形于色,认为辱没他的祖先。有次国军25师军乐团上演戏剧《古城会》,剧中扮演张飞的演员表演古城对话时候,怒喝一声“关羽!”关麟征听了站起来大骂:“混蛋!你这混蛋!我对你们平常咋讲的,你敢侮辱圣人?”

抗战期间,关麟征因忠实执行何应钦的命令,调任五十四军军长黄维,惹怒陈诚,就此关陈失和。关麟征某次当面讥讽陈诚道:“辞公是即将掌握全国事的领袖人物,不应该再封闭在土木系小圈子里,一个军长的职务都不肯放手,这不是干大事业应有的心胸啊!”陈诚听后,气得胃溃疡发作,吐血不止。

09、杜聿明怀疑郭汝瑰过于俭朴

原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毕业于黄埔五期,后来被认为是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头号间谍。郭在抗战时期屡建战功,深得蒋介石、陈诚、顾祝同等人的器重。1947年3月,郭汝瑰调任国防部作战厅长后,周旋于陈诚、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四大军事要人之间,参与军机,如鱼得水。

而据杜聿明回忆,他疑心郭汝瑰是共谍,起因是到郭家的一次探访。在郭家,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堂堂的中将厅长,客厅里的沙发竟然打着好几个补丁。杜聿明自揣:我在国民党里已经算是够“清廉”了,郭汝瑰的家竟然比我家还寒酸,他不是gcd谁是?

话说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后,在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遇见郭汝瑰。杜聿明手指郭汝瑰,激动地说:“郭汝瑰呀郭汝瑰,我们吃败仗都吃在你手里!”郭汝瑰笑着说:“各为其主嘛!”

10、邱清泉讲迷信

邱清泉在投身黄埔前,曾刻意算了一卦,卦上说他:“运势向南,有贵人相助。”恰巧,国民革命军也在南方,邱清泉就南下广州,考入黄埔二期。此时,蒋介石正值壮年,也是英气十足,使邱清泉更加觉得他的“命”在国军,而蒋介石就是“贵人”。后来,邱清泉虽赴德留学,但他仍十分迷信。

一次,黄埔一期生孙元良和他开玩笑,找来了人称“神算”的原十六兵团监察官尹天晶给他测字,声称:“一测便可知吉凶!”邱清泉颇为认真地在纸上写了个“笑”字,毕恭毕敬地递给尹天晶,希望讨个好彩头。谁知,尹天晶看了片刻后紧锁双眉,慌忙把字条收了起来,并连声说:“不算了!不算了……”邱清泉心中直发毛,但仍强装镇定说:“君子问祸不问福,但请直言。”尹天晶低声说:“笑乃二人升天也。”

邱清泉顿时脸色铁青,后来,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淮海战役后期,国军从徐州撤到河南陈官庄,邱清泉的部队越打伤亡越大,越打阵地越小,而解放军却越打越多,越打士气越旺。邱清泉历来很讲迷信。他的部队前些日子驻在商丘。他认为“商丘”和“伤邱”同音,就想着法子离开商丘。逃到陈官庄后,他曾和杜聿明同住在一个四合院中。院内有一棵树,听人说“木”字四周有房子,是个“困”字,眼下正应了被困住,因而就搬出另住。

11、王耀武生财有术

一般认为,黄埔军校生前五期中,第三期是比较逊的,大抵是因为第三期生中名将少的缘故。但王耀武是个例外,军界长期流传着“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三李”指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皆黄埔一期学员,山东人。除了在军界战功赫赫外,王耀武会做生意是出了名的,他早年的店员经历,培养了他敏锐的商人意识。1928年北伐结束之后,王耀武做起了熟悉的饼干生意,托友人挂名在武汉开办振兴饼干厂,开辟第二职业。此后财源滚滚,在长沙、重庆等地先后开设了分厂。抗战时期,他在宁波、温州、广州等地派人投机倒把,低进高出做各种日用品买卖,大发利市。

12、张灵甫爱好金石书画

王耀武和张灵甫是一对好搭档。张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精于作战却不大会处世。他讲话直言不讳,不喜官场应酬交际,也不太懂得敛财,连自己的私蓄都不善打理,丢给亲信下属代管了事,口袋里有几个钱,大部分都被他花在所爱好的古玩字画上。他的收藏中还真有些上品,比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画等国宝级精品。但他对投资经商置产一窍不通,也没什么兴趣。抗战胜利后两人在南京见面,张灵甫还毫不客气地向王耀武打秋风借钱,惹得王耀武笑话他:“灵甫啊,都是做军长的人了,自己总该有点基础了吧!”

13、陈明仁敢顶撞蒋校长

陈明仁出身黄埔一期,二次东征攻打惠州,率先登城,被蒋介石赏识提拔。但陈为人性格耿直,官运不及其他同期同学。1941年冬,时任国民党军预备第二师中将师长的陈明仁奉命率该师开赴昆明。陈明仁治军有方,军纪严明,该师兵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一个军。一日,蒋介石去昆明西山风景区游览,正碰上陈明仁的部队在修工事,蒋介石见士兵衣衫褴褛,十分生气,大骂:“有损国格,有损国格,部队穿得破破烂烂,像什么话!”

蒋介石回到住处,令陈明仁来见,但是没有通知到陈明仁。蒋介石一气之下将陈调任第七十一军副军长,明升暗降。

三天后,蒋介石又令陈明仁来见。按照规定,下属晋见蒋介石,要先由侍从室通禀,获准后方可进入蒋介石的会客室。这一次,陈明仁没有遵守这一规定,不容侍从室通禀,就直接闯入蒋介石的会客室。蒋介石一见陈明仁,就训斥道:“你这个师长没当好!”

陈明仁本来对蒋介石将他调任副军长很有意见,现在听蒋介石这样说,立即反驳道:“我什么地方没做好?论作战,我每次得到嘉奖,都是你给的。论训练,每次都名列第一。前不久,你还打电报嘉奖我的部队纪律严明,为入滇部队之冠。为什么今天突然变坏了呢?”

蒋介石说:“你的部队衣服没有穿好!”

陈明仁说:“那不怪我,怪你。衣服是你发的,布料非常差,只穿一个星期就破了。去年发给我们的衣服只有四成新。”

蒋介石说:“绝无此事,绝无此事。”

陈明仁说:“这不是我捏造,有账可查。你看不到真实情况,我只是不愿像别人那样欺骗你。你来昆明之前,宋希濂叫我将穿烂衣服的士兵关在兵营里,外出执勤的士兵要一律穿好衣服,但我作为黄埔学生,不愿意欺骗你,还是有什么穿什么。”

蒋介石说:“总是你不行,你为什么不想想办法?总是你不行!”

陈明仁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不认为我不行,我认为我什么都行。”

蒋介石斥责道:“你顶撞领袖,侮辱领袖!”

蒋介石当即命令侍从通知宪兵队将陈明仁押解到重庆惩处。宪兵还没有到,蒋介石又改口说:“你先回去,下次再放肆,我定要办你!”

陈明仁也火了,一把将中将领章扯下来往蒋介石面前一扔,说道:“我如果犯了国家哪一条法令,应该办罪的,就请在这一次办,不要等下次。什么中将,我现在不要了!”

正在这时,宪兵营长赶来,劝陈明仁先到侍从室休息。龙云、关麟征知道后,都给陈明仁说情,历数他的长处,蒋介石怒气渐消,最后说道:“让他吃完饭回去算了。”

14、林彪枪走火差点打死上铺同窗

据文强回忆,林彪差一点打死人的那一次是在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入伍生团。林彪和周恩寿、文强、李运昌编在一个班,文强是班长。有一次,林彪参加射击后竟没有验枪。回宿舍后他把枪架在枕头后面。熄灯后,林彪在床上翻来覆去,使睡在邻床下铺的文强也睡不着觉。他看见林彪的手到枕头后面去拿枪,但又不敢管,怕人家说“人家都睡着了,就你没睡着”。忽然,“啪”的一声,响了一枪!值星军官拿着手电跑进来问:“是谁在打枪?”文强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林彪有点神情不安,睡得不好,看见他的手老在枕头后面去摸”。值星军官拿过林彪的枪一闻,有火药味,再用手电照地下,子弹壳还在。林彪知道自己闯祸了,便承认说:“我下操的时候急急忙忙没有检查,回来老惦记这件事,一摸枪,就走火了。”值星军官再仔细检查,发现子弹是从下往上打的,把上铺的枕头打了一个洞。幸好,上铺没有人。原来睡在上铺的林伟俦喝水去了。林伟俦回来后,大家都说他命大。值星军官宣布第二天要关林彪的禁闭。值星军官一走,林彪就骂文强:“你这个湖南骡子,怎么落井下石呀?”说着就挥拳来打文强。文强还手。大家一面把他们拉开,一面说林彪:“这个九头鸟,好厉害呀,敢打班长!”从此,林彪便不再理文强了。直到南昌起义后向潮汕进军途中,两人才重归于好。这位林伟俦,在1949年天津战役中被林彪俘虏。

15、胡琏命大

黄埔四期生胡琏是陈诚嫡系部队18军后期的重要骨干人物,被解放军称为“猛如虎,狡如狐”,此公福大命大,几次都大难不死,南麻战役死守不退,双堆集孤身突围,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逃生,不可不谓一员福将。至1949年金门战役,胡琏与高魁元亲临前敌,冒着炮火给18军官兵打气。胡琏高呼:“尔等忘了双堆集的耻辱乎?”拿出酒和烧鸡亲自喂负伤的士兵吃。国军士气大振,再次冲锋。无名高地上守军其实只剩下解放军军一名教导员、一名指导员,其余均牺牲。两人知道胜利无望,同时举枪自杀。国军举着青天白日旗帜冲上无名高地,高声欢呼。

16、文强拒写悔过书

1950年春,毛泽东表弟、原国民党徐州“剿总”副参谋长文强被押解到了北京功德林监狱。

初到功德林监狱的时候,文强自知问题严重,历史复杂,又是军统高级特务,觉得有生之年也难以走出这高墙大狱,于是拒绝写悔过书。当时他对监狱管理人员说了这么一段话:“毛泽东是我表哥,朱德是我的上级,周恩来是我的老师和入党介绍人,刘少奇算是我同乡,林彪是我同学,这么多gcd大官和我在一起,我却成了国民党,是他们没有带好我,要写悔过书也应该他们写,我不写。”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批被特赦的症结所在。

17、戴笠机巧

毕业于黄埔六期的戴笠很善于讨蒋介石欢心。戴笠对蒋介石的称呼很多,给同行讲话的时候,称其为老头子;对黄埔军人称校长;在纪念大会的大型典礼上,尊称蒋介石为领袖;在自己下属面前称蒋介石为校座或委座,来表示对蒋介石的尊敬和二人之间的关系。

18、刘志丹“死而复生”

1925年秋天,陕北保安人刘志丹南下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刘志丹是北方人,在广州水土不服,入校没多久就染上重病,一度昏迷不醒。医生以为他死了,准备送往太平间。同乡请求医生再观察一天。医生说,再观察一天可以,但不能放在宿舍里,以免传染。

也是刘志丹命不该绝,在同乡的悉心照料下,他闯过了“鬼门关”,逐渐康复——否则的话,陕北红军就少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19、韩练成:被蒋介石“赏穿黄马褂”的共谍

韩练成原出身西北军,本非黄埔出身,后来随马鸿逵投蒋。结果因韩练成(原名韩圭璋)中原大战中归德机场“救驾”有功,获得蒋介石好感。蒋当即下了一道手令:“六十四师独立团团长韩圭璋,见危受命,忠勇可嘉,特许军校三期毕业,列入学藉,内部通令知晓。”当时黄埔军校的学生在军队中颇为吃香,人们就戏呼黄埔学生为“穿黄马褂”。韩练成既被“赏穿黄马褂”,当然就被另眼相待了。他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就是蒋介石特准的。

在1947年2月的山东莱芜战役中,时任国军46军长的韩练成暗中“放水”,关键时刻自动脱离指挥岗位,导致北线的李仙洲兵团全军覆没。此战后,国军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抱怨道:“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1973年李仙洲获特赦,从济南老家到莱芜重游。谈到莱芜战役往事后,李仙洲说:“我对46军军长韩练成只身突围一事曾长期存疑:我率六万大军杀不出一条路,韩练成如何只身突出重围呢?”

20、杨伯涛自杀成仁怕水冷

黄埔七期生杨伯涛也是蒋介石嫡系18军的一员猛将。1948年底,国军12兵团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围困。最后临出逃前,12兵团正副司令官黄维和胡琏无一例外的都准备了大量的安眠药,时任18军军长的杨伯涛问他们作什么用?他们说留着为校长和党国成仁。杨伯涛大不以为然,军人嘛,照着脑门开上一枪不就完了吗?吃药那不是妇女的游戏吗?杨伯涛于是就不要安眠药,等到第11师全被打垮后,杨伯涛向一条小河纵身一跳,怎奈河水太浅,只没了他半截身子,而且12月的河水又太冷,杨伯涛没有开枪给自己一家伙,反而从冰冷的河水爬了出来,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走了不远,杨伯涛被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刘志丹遗孀同桂荣,曾为贺子珍接生,李敏亲昵的称她为:刘妈妈

1936年冬的一天,同桂荣正在屋里紧张地忙活着。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喊叫声:“刘嫂子,刘嫂子。”还不等同桂荣开门,门外的人就已经闯了进来。

闯进来的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只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对同桂荣说:“快,快,贺大姐要生孩子了,毛主席叫你赶快去呢!”

同桂荣也顾不得想别的,赶紧收拾了一些衣服,早在这年夏天,同桂荣就给贺子珍准备了孩子穿的一些衣服,这时候也终于发挥了作用,还离着一段距离,同桂荣就听到院外岗楼里传来了贺子珍的声音。

走进岗楼里,同桂荣就看到了贺子珍,只见她脸色蜡黄,消瘦的身躯就躺在冰冷的地铺上,冻得直打哆嗦。同桂荣本能地环顾了四周,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看着同桂荣走进来,还贴心地给孩子准备了衣服、棉被。贺子珍也长出了一口气:“有刘嫂子在,我就放心了。”

岗楼是石头垒起来的,顶子是用泥和着高粱杆儿糊的,尽管也算是结实,却是四面漏风但是在这寒冬腊月的季节里,这样的岗楼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保暖,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在这样的环境生育,等于说先要了半条命。同桂荣也顾不得毛主席在一旁,就埋怨了一句:

“怎么能在这个地方生孩子呀?”

毛主席在一旁搭话:“石窑里有些潮,是子珍自己跑到这里来的。”看着贺子珍的样子,毛主席的心里十分难受,他回头问同桂荣:“现在怎么办?”

“来不及了,就在这里吧。”

同桂荣赶紧吩咐周围的人都去外面忙活,准备开水等,然后扶起贺子珍,给她灌了半碗开水,等到贺子珍身子稍微暖和一些,就伸手替她按摩腹部,也辛亏是有同桂荣在这里,贺子珍顺利的生下了一个女娃,这时候医生也赶到了,大家七手八脚的扎好脐带,又把贺子珍抬回了窑洞。

同桂荣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用热水给孩子洗了身子,仔细地将孩子裹好后抱进了窑洞,毛主席看着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心里欢喜的不得了。

迎接这样一个新生的婴儿,同桂荣心里也感到十分高兴,随即想起来,前些时候还准备了一些鸡蛋,急急忙忙跑回去拿,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放在哪儿了。

同桂荣叹了口气,眼前浮现出了丈夫的音容笑貌。

也就是在半年之前,即1936年4月14日,同桂荣的丈夫刘志丹率领红25军东征,于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刘志丹的牺牲,给同桂荣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在过去十五年的婚姻中,同桂荣与丈夫刘志丹常常聚少离多,真正能够相处的时间太少太少了……

刘志丹与同桂荣,其实应该算是包办婚姻。

刘志丹的祖父刘士杰与同桂荣的祖父同锡瑞早年便是至交好友,两个孩子还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定下了娃娃亲。

1918年,刘志丹随祖父刘士杰一起到同锡瑞家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顺便与同桂荣见一面,俩人这第一面,并没有来得及说太多话,各自双方的父母便约定了婚期,3年后,刘志丹与同桂荣正式成婚。

刘志丹幼年时便进私塾,结婚这一年,他刚刚考上了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在当时人们来看,算是很有文化的那一类,而同桂荣却没进过私塾,也没什么文化,结婚时连个名字也没有,因为家里排行第三,所以取名为三秀子。

结婚后,刘志丹为自己妻子取名同桂荣,其中“桂”字是来自于刘志丹原名刘景桂,不仅如此,刘志丹还开始教同桂荣识字,尽管是属于包办婚姻,但婚后刘志丹与同桂荣感情上却十分和睦。

刘志丹少年立志,在中学读书时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并组织领导学生运动,同军阀井岳秀斗争,1924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这年秋,刘志丹受党组织委派,南下投考黄埔军校。

临别时,同桂荣笨拙地想要为刘志丹准备一双鞋,尽管是常年在家,但同桂荣主要以田地里劳动为生,针线活实在是不太擅长,刘志丹看出了妻子的心思,贴心的为妻子剪了自己的鞋样。

刘志丹离开家后,很少有回来的时候,更为关键的是,干革命有时候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刘志丹也几次担心家里的情况,有一次回到家,刘志丹满怀忧虑的对妻子说:“干革命是要有风险的,也是会连累到自己家人,如果有一天敌人把你抓走了怎么办?”同桂荣没接受过多少文化教育,但也知道自己的丈夫干的是为全天下劳苦大众的大事,为此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他们抓了我,要杀就杀吧,反正我什么也不知道。”

刘志丹爱怜地将妻子搂在怀里,满怀歉疚地说:“你跟着我受苦了……”

同桂荣这句话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

就在同桂荣带着女儿看望丈夫回来后,庆阳军阀头目谭世麟就带着人抄了刘志丹的家,好在同桂荣准备得及时,加上事先有乡亲们传递消息,这才幸免于难,敌人没有抓住他们,就放火烧了刘志丹的家,还毁掉了刘家的祖坟。

女儿刘力贞尽管当时年幼,但对这段躲藏在山里的日子印象十分深刻:

“我和妈妈藏在大渠沟的山水洞中,八天八夜不见天日。饥饿时,妈妈给我喂一点炒面糊,自己八天八夜不见五谷,只能喝些水。妈妈那时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妇女,带着尚在吃奶的我,在深山里又惊又怕,不知要躲到何日……”

有一次,同桂荣被追得急了,跑到了一个悬崖边上,眼看就要被敌人抓住,同桂荣一咬牙,喊了一句:“我是刘志丹的婆姨,我就是死也不能让敌人抓住!”同桂荣纵身一跃直接跳了下去,好在半山腰上灌木丛挡住,这才侥幸逃脱。

敌人撤退后,同桂荣的妹夫上山来,劝他们躲到家里去,一直到1934年4月,党组织闻讯这才将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和同桂荣母女接到了南梁根据地。

这一年,同桂荣也正式参加了革命。

一家人团聚令刘志丹高兴万分,他抱着妻子对她说:“我早就想把你接过来一起干革命了,现在好了,咱们在一起了,以后再不用互相挂念了!”

尽管同桂荣分配到部队后,只是做简单的洗衣、缝补等工作,可她待人热情,把所有的战士都当成亲人一样对待,久而久之,大家反而不叫她名字了,都叫她“刘嫂子”。

不过在战争年代,艰苦的环境是可想而知的,同桂荣自己还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刘志丹有时不在家,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要她操心。

1935年初春,同桂荣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刘志丹匆匆取了名字以后,就又走上前线,结果刚走没多久,两个孩子就发起烧来,同桂荣请了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军医给两个孩子看病、喂药,没想到的是这个国民党军军医给孩子才喂了药,人就逃走了,同桂荣没满周岁的儿子不幸夭折,幸好女儿刘力贞最终挺了过来。

儿子的离世,给同桂荣很大的打击,可这时丈夫却不能陪伴在身边。

1935年10月,刘志丹又受到机会主义分子的诬陷被关押起来,同桂荣也跟着一起吃了很多苦。

好在当时中央红军长征结束,顺利抵达了陕北,刘志丹才被释放。

刘志丹得到释放后,就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北路军总指挥、红28军军长等职。

有一天,毛主席叫刘志丹一家见面,见到毛主席的同时,同桂荣也见到了贺子珍。

同桂荣比贺子珍还要大4岁,相同的经历和遭遇,也让两人很聊得来,同桂荣听贺子珍说起长征时期的故事,而贺子珍则是听同桂荣说起一些在陕北的事情。

不过一进门,同桂荣就注意到了,毛主席脚上穿着一双单鞋,陕北十一月份的天气就已经是很冷了当地人早就穿上了棉鞋,怎么毛主席还只是穿着一双单鞋。有一次同桂荣忍不住,问了贺子珍一句:“陕北冬天这么冷,毛主席为啥还穿着单鞋。”

贺子珍对这件事印象十分深刻,当时红军刚刚长征结束,部队里战士们缺衣少食的情况十分普遍,红军战士有不少连棉衣也凑不够,更不用说穿棉鞋,毛主席自己也没有棉鞋,不过当着同桂荣的面,贺子珍没好意思说困难,于是告诉同桂荣: “他的脚在长征途中冻下了病,天冷的时候就会肿,原先有双棉鞋的,但是因为脚肿了太紧穿不上,也就只能先穿单鞋将就一下了。”

尽管贺子珍话里的意思,同桂荣没听出来,但她心里想的是,陕北冬天这么冷,穿单鞋怎么能行的?同桂荣找来一张纸,比着毛主席留下的脚印,剪了一个鞋样出来,到街上买了材料,花了3天时间做了一双又大又软的鞋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着同桂荣送来的鞋,心里很是激动,不停地说着谢谢,后来有一次,毛主席没注意,太靠近火盆,结果鞋烧了个洞,同桂荣听说后,就又给毛主席做了一双新鞋,还给当时中央各个领导人,都做了一双新鞋。

一直到20多年以后,新中国建立,毛主席见了同桂荣,还记得她当年为自己做鞋的事儿:

“刘嫂子在瓦窑堡给我做的那双棉鞋,又软又结实,穿上可暖和舒服喽。”

同桂荣后来得知贺子珍怀孕后,提前半年便准备好了孩子穿的衣服、鞋、棉被,而且提前几天就为贺子珍准备好了鸡蛋。

后来,同桂荣还时常充当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缓和关系的人。

1937年的一天,贺子珍与毛主席拌了几句嘴,博古劝了几句没什么作用,索性到外面去找帮手,博古找到的好帮手,就是同桂荣。

同桂荣一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就往贺子珍住的窑洞跑,还离得老远的距离,就听到屋子里面传来孩子的哭闹声,等到进本一看,只有几个月大的娇娇正坐在地上哭。同桂荣赶紧将孩子抱了起来,埋怨的说:“你们吵架怎么忍心把娃放在地上?”这么一说,毛主席感觉也有些不好意思,赶紧过去抱孩子,隔了好一会儿,同桂荣才又接过来:“你们男子的心就是铁,就不知道管娃的难处。”

同桂荣说完毛主席,又接着说贺子珍:“你就不能少说两句,你看主席熬夜累得眼红成啥样子了,娃娃哭起来主席能工作成吗?”

经同桂荣这么一劝说,俩人也就不再吵。

虽然毛主席率领党中央迁到了延安,两家住得远了以后,来往的也少了,但是在彼此的心里始终还是记挂着,就连年幼的娇娇,也对“刘妈妈”印象十分深刻。

建国以后,同桂荣收到了李敏寄来的照片,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敬赠刘妈妈留念。毛娇娇。”

一直到1979年,同桂荣赴上海再次见到了贺子珍母女,贺子珍还对同桂荣表示了感谢:多亏了你当年帮我接生。

遗憾的是,丈夫刘志丹的牺牲,在同桂荣的心里留下了难以言喻的伤痛。

同桂荣记得很清楚,1936年4月,刘志丹率领红军东征,临走时告诉她: “你要好好抚养孩子,让她将来好好念书,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明天早上出发,你带上力贞来送送我!”同桂荣本来也想去送送丈夫,可第二天因为一个老同志意外来访,同桂荣耽误了送丈夫,等她赶到的时候,丈夫已经离开了。

刘志丹还为妻子专门留了一封信:

这次见面,也成为夫妻两人最后的诀别。

刘志丹牺牲后,同桂荣尽管内心悲痛,但依旧顽强的一个人扛起了责任,当组织上问她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同桂荣只是说了两句话:

周围的姐妹们都感激同桂荣的付出:“多亏了刘嫂子。”

同桂荣的回答是: “我喜欢孩子,他们都是革命的后代!”

建国后,同桂荣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担任过很多幼儿园、托儿所的名誉院长,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这些孩子们长大以后,心里都记着刘妈妈,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只要遇见了,都会情不自禁地叫几声“刘妈妈”。

刘志丹与同桂荣,只有一个女儿刘力贞长大成人,在母亲的教育下,刘力贞也继承了母亲坚强的性格。建国后刘力贞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研究生。

20世纪60年代,陕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省里要派遣一支医疗队赴灾区米脂县巡回医疗,当时刘力贞患有结核病,身体尚未痊愈,但却坚持要求参加医疗队,为此她这样说: “我要去那里,那儿有我千丝万缕的根。我是刘志丹的女儿,是父亲让我这样做的!”

到了陕北后,刘力贞便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尽管刘志丹已经牺牲几十年,但家乡的老百姓一听说是刘志丹的女儿回来了,纷纷赶来看望她,还拿出家里的鸡蛋为她补充营养,刘力贞被感动的热泪盈眶,这是家乡父老乡亲,对她这位久未归乡的游子深深的感激之情。

说来也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刘力贞本名其实是刘力真,1980年陕西人大第五次工作会议补选副主任,刘力真是候选人之一,但在打印名单时,因工作人员失误打印成了刘力贞,但后来刘力贞高票当选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所以干脆就把名字改成了刘力贞。

刘力贞后来又连续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刘力贞养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

“自己只愿意为人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只要有机会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

1999年5月4日,同桂荣在西安去世,享年94岁。

刘力贞连任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十多年,一直就留在陕西工作,十几年的工作生涯,刘力贞始终致力于家乡建设,直至1993年退休,晚年的刘力贞尽管离开工作岗位,却依旧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做端正的、能够自食其力、大写的人。"

刘力贞家里的陈设很简单,地板是九十年代常用的水磨石,墙上常年挂着父亲刘志丹的画像,2014年刘力贞去世后,这张照片也成为老人留给女儿的唯一遗物 ……

以上就是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刘志丹后代(刘志丹身世)”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

转载请注明来 来探秘,本文标题:刘志丹后代(刘志丹身世)
本文地址: /qiwenyishi/12819.html

标签: 刘志丹后代(刘志丹身世)

热门文章
随机tag
男人颧骨高面相(男人颧骨高好不好) 中国最西端的超市(中国大陆最西端的城市是 地球去火星大概需要多少光年 因太恐怖被下架的恐怖片(全球最恐怖的十大 法国黄背心(法国黄背心运动) 成都工行门(成都工行门在线) 大蟒蛇转世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 中国最神秘石头图片(中国最神秘石头图片大 洪武看牛(洪武看牛是什么意思) 冬奥会几年举行一次 中国哪种东西最珍贵(我国最珍贵的动物有哪 除夕是哪一天(2013年春节是几月几日) 世界上最失误的客机(世界上十大飞机失事) 中国最值钱的钢笔(中国十大钢笔排名价格) 巨蟹女和水瓶男(巨蟹女和水瓶男配吗) 赛艇运动起源于哪里 客户服务热线10010(提供24小时全天 绵延的意思(血脉绵延的意思) 网游家族名(网游家族名字阁) 蛇眉铜鱼的秘密(蛇眉铜鱼的秘密最后吴邪知 怎么把余额宝冻结的钱转出来 万州公交车坠江(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 溘然的意思(溘然的意思和拼音) 法办(法办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