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结实的装甲(中国最结实的装甲车)
xj 2023-04-14
中国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是99式,原形是来自俄罗斯的56式的改进版本。中国从56式延展出来的装甲坦克有很多种,99式是中国现有的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而且数量持续增长。99式拥有140mm滑膛炮,强大的火力证明它很优秀。希望我的回答帮助到楼主先生
中国现役的装甲车有什么,最好的是什么,国产的什么最好,属于第几代有什么优点缺点1.531装甲输送车
1958年开始研制,基型车是531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步兵协同坦克作战。首批531装甲输送车于1963年交付部队,并命名为63式装甲输送车。1981~1985年改进为B531、531C、531D、531E、531G、531K装甲输送车。1987年改进为531H(又称85式)装甲输送车。在前后20多年的时期内大量生产、装备中国部队及用于外贸。
2.A531装甲输送车
1968年,改进为A531装甲输送车,以后大量生产。与531相比,主要改进有:车载7.62mm机枪改为12.7mm机枪;增加冬季用的发动机水加热器;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用万向传动轴代替齿套联结;用新的变速操纵装置和减振器代替旧结构。
3.B531装甲输送车
1981年,改进为B531装甲输送车,但未投入批量生产。与A531相比,主要改进有:每侧4个760mm单负重轮改进为5个650mm双负重轮;负重轮动行程从170mm提高到210mm,每侧增加3个托带轮;每侧2个摇摆式减振器改为3个筒式减振器;车体加长178mm。
4.YW531C装甲输送车
1982年,改进为YW531C装甲输送车,与A531相比,主要改进有:6150L型水冷柴油机改为BF8L413F型风冷柴油机,功率从191kW提高到235kW;增加并改进了步兵用的球形射孔;改装了电台。
5.WZ531G和WZ531K装甲输送车
1984和1985年,A531改进为WZ531G和WZ531K型装甲输送车。主要改进为增加并改进了步兵用的球形射孔,改装了电台。
6.YW531H装甲输送车(85式)
技术参数:
战斗全重: 13.6吨
乘员: 2人
载员: 13人
发动机功率:320马力
最高时速: 65公里/小时(公路),6公里/小时(水上)
最大行程: 500公里
武器系统:12.7毫米机枪1挺动力系统:BF8L413F四冲程增压V8风冷柴油机,功率320马力,单位功率21.8马力/吨,最大速度65公里/小时,水上6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32度。机械操纵,独立悬挂,履带有5对负重轮,3对托带轮,筒式液压减震器,主动轮前置。
防护系统:采用全封闭钢装甲、桁架结构。
1987年,改进为YW531H型装甲输送车(85式)。与YW531C相比,主要改进有:每侧4个760mm单负重轮改进为5个650mm双负重轮;负重轮动行程从200mm提高到230mm,每侧增加3个托带轮;每侧2个摇摆式减振器改为3个筒式减振器;车首变尖, 车长增加649mm。增加外柴油箱。增加抛射式烟幕弹发射器。改装了电台。
63式车族的各种变型车:
YW703H装甲指挥车
战斗全重13.8t,人员2+6人。为师团级指挥车,供坦克师或坦克团指挥员和参谋使用。车体外形同装甲输送车。装备电台3部,收信机1部,1kW汽油发电机1部, 可从1km距离有线遥控使用车上电台。已生产出口。
YD801和YD801A森林消防车
全重13t,人员2+13人,用于运送森林警察部队和消防物资。车上根据需要安装水泵、水袋等消防器材。已生产装备。
YW701A装甲指挥车
概述
该车系YW531C系列的车辆之一,供装甲部队师、团指挥员和参谋通信指挥使用,装有VHF调频电台和HF单边带电台,于1984年定型投产,用于外贸。
结构特点
该车系在YW531C底盘基础上制成,车体后部加高300mm,以增大指挥舱的活动空间。
车上装备3部VHF调频电台(其中1部为备用),2部HF单边带电台(其中1部为备用)、1部短波收信机和701A车内通话器。通信系统首次采用共用天线,以减少天线的数量。2部VHF调频电台和1部HF单边带电台可以同时工作,可用任意2部电台进行人工转信。当工作电台损坏时,备用电台可以迅速投入使用。车上电台可以进行1km的遥控。VHF调频电台还配装10m升高天线,HF单边带电台也配装10m桅杆天线,以改善电台的通信效果和增大通信距离。指挥舱和驾驶舱之间有隔门隔开以降低噪声。
车内电气系统工作电压为直流24V,蓄电池4个,电压12V,总容量310Ah,并装备1台2kW汽油发电机和1台换能器。汽油发机或市电可以通过换能器向车上提供直流电源。
指挥舱四周装有11块具有加热除霜功能的防弹玻璃观察镜,以便于指挥员对外观察。观察镜装有活动防弹盖板。
车体左前顶部装有12.7mm高射机枪。
型号演变
YW701B装甲指挥车
该车是YW701A装甲指挥车的变型,1984年定型投产,减少1部VHF调频电台和1部HF单边带电台,其他均与YW701A装甲指挥车相同。
性能数据
型号 YW701A
乘员 2+5人
战斗全重 13000kg
单位功率 18kW/t
单位压力 57.2kPa
车长 5.476m
车宽 2.928m
车高 2.776m
车底距地高 0.44m
履带着地长 3.095m
履带中心距 2.464m
履带宽 360mm
公路最大速度 65km/h
水上最大速度 6km/h
燃料储备 450L
公路最大行程 500km
爬坡度 62.5%
侧倾坡度 46.5%
攀垂直墙高 0.6m
越壕宽 2m
发动机
型号 BF8L413F
类型 8V风冷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 235kW/2500r/min
传动装置
类型 机械
前进/倒档数 5/1
转向装置类型 转向离合器
悬挂装置类型 扭杆
主要武器
口径/型号/类型 12.7mm/59式/高射机枪
弹药基数 560发
旋转范围 360°
俯仰范围 -5°~+85°
装甲结构类型 钢装甲
通信设备 VHF调频电台3部(其中1部备用)
HF单边带电台2部(其中1部备用)
短波收信机1部
发电机电压/功率/类型 28V/3.36kW/直流
230V/1kW/交流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型号 4个/12V/310Ah/65-1式
战斗全重13t,人员2+5人。为师团级指挥车,供坦克师或坦克团指挥员和参谋使用。车体后部在YW531C基础上加高300mm。装有电台5部,收信机1部,1kW汽油发电机1部,在1km距离内可有线遥控使用车上电台。已生产出口。
WZ751装甲救护车
战斗全重13.8t,乘员2人,载员2+4人(卧姿)或2+8人(坐姿),供坦克部队抢救伤员用。车上装有空气加热和空调降温装置,有供氧箱等抢救器材。已生产。
85式的后续改进型89式装甲车
技术参数:
战斗全重: 14.3吨
乘员: 3人
载员: 13人
发动机功率:320马力
最高时速: 65公里/小时(公路),6公里/小时(水上)
最大行程: 5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2度
武器系统:12.7毫米机枪1挺
动力系统:BF8L413F四冲程增压V8风冷柴油机,功率320马力,单位功率21.8马力/吨,最大速度65公里/小时,水上6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32度。机械操纵,独立悬挂,履带有5对负重轮,3对托带轮,筒式液压减震器,主动轮前置。
防护系统:采用全封闭钢装甲、桁架结构。
85式的改进型,性能与85式基本一样,传动装置有提升。
63式装甲车族
----WZ701装甲指挥车
----WZ701C装甲指挥车
531 ----WZ701D装甲指挥车
----WZ721装甲通信车
A531 ------WZ303 19管130mm自行火箭炮
----WZ303A 19管130mm自行火箭炮
----YD801森林消防车
----YD801A森林消防车
----531G装甲输送车
----531K装甲输送车
B531 ----------------------------------WZ302 120mm自行榴弹炮
----WZ302A 122mm自行榴弹炮
----WZ302B 122mm自行榴弹炮
531C ------YW531D装甲输送车
----YW531E装甲输送车
----YW701A装甲指挥车
----YW701B装甲指挥车
----YW750装甲救护车
----YW304 82mm自行迫击炮
----YW381 120mm自行迫击炮
531H ----------------------------------YW703装甲指挥车
----YW382 120mm自行迫击炮
----YW383 82mm自行迫击炮
----YW306 30管130mm自行火箭炮
----WZ751装甲救护车
----YW323 D30式122mm自行榴弹炮
----YW309步兵战车
----NVH1步兵战车
----85式装甲抢修车
----85式技术保养车
性能数据
型号 YW531H YW531C B531 A531
乘员 2+13人 2+13人 2+13人 2+13人
战斗全重 13600kg 12600kg 13250kg 12800kg
净重 12100kg 11100kg 11750kg 11300kg
单位功率 17.28kW/t 18.65kW/t 14.42kW/t 14.92kW/t
单位压力 53.6kPa 55.4kPa 53.2kPa 56.3kPa
车长 6.125m 5.476m 5.654m 5.476m
车宽 3.060m 2.978m 3.060m 2.978m
车高 2.590m 2.580m 2.586m 2.563m
车底距地高 0.46m 0.45m 0.456m 0.433m
履带着地长 3.275m 3.095m 3.275m 3.095m
履带中心距 2.526m 2.464m 2.526m 2.464m
履带宽 380mm 360mm 380mm 360mm
最大速度
公路 65km/h 65km/h 60km/h 60km/h
水上 6km/h 6km/h 6km/h 6km/h
0—32km/h加速时间 11.5S 11.5S 11.5S 11.5S
燃料储备 450L 450L 450L 450L
公路最大行程 500km 500km 500km 500km
爬坡度 62% 62% 62% 62%
侧倾坡度 46% 46% 46% 46%
攀垂直墙高 0.6m 0.6m 0.6m 0.6m
越壕宽 2.2m 2.0m 2.2m 2.0m
发动机
型号 BF8L413F BF8L413F 6150L 6150L
类型 V型8缸增压 同左 直列6缸水冷柴油机 同左
中冷风冷柴油机
功率/转速 235kW/2500r/min 同左 191kW/2000r/min 同左
传动装置
类型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前进档/倒档数 5/1 5/1 5/1 5/1
转向装置类型 转向离合器 转向离合器 转向离合器 转向离合器
悬挂装置类型 扭杆 扭杆 扭杆 扭杆
主要武器
口径/型号/类型 12.7mm/59式/高射机枪
弹药基数 1120 1120 1120 1120
旋转范围 360° 360° 360° 360°
俯仰范围 -5°~+85° -5°~+85° -5°~+85° -5°~+85°
烟幕弹发射器
口径/总数量 76mm/8具 76mm/8具 76mm/8具 76mm/8具
装甲结构类型 钢装甲 钢装甲 钢装甲 钢装甲
发电机电压/功率 28V/3.36kW 28V/3.36kW 28V/1.5kW 28V/1.5kW
蓄电池数量/电压/容量 2个/12V/140Ah 2个/12V/140Ah 2个/12V/140Ah 2
[img]中国最好的装甲车什么装甲车?04式 步战车 是中国最先进的装甲车`
99坦克是 中国最先进的坦克 整个中国也就两个部队才有配发99坦克 全国共计有170多辆
中国的将军甲胄有多少种材质?其防御攻击的韧度水平怎样?古代甲胄简史春秋战国之交,皮甲胄的发展达到鼎盛,影响深远的札甲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札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
到了秦代,札甲的长方形甲片已经日趋细小,从而更贴身和灵活,同时编缀技术也出现了阴线和阳线的区分。阴线和阳线并非术语,只是就表面特征而言。
阳线在东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经使用,适用于臂、腰之类需要活动的部位,特征是甲片间有一段段较长的纵向绳段。阴线则是随着札甲胸背部制作的更为精细出现的,特征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几个极短 的绳段,甲片间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适用于胸、背之类不需活动的部位。
至此,甲片叠压、阴线和阳线的规范就基本形成了,此后中国甲会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
进入炼钢业蓬蓬勃勃的西汉,铁甲胄逐渐取代了皮甲胄的往日地位,同时铁甲分化为精致的鱼鳞甲和普通札甲。鱼鳞甲是札甲登峰造极的结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过2200片,甲片叠压密似鱼鳞,考虑到当时的炼钢水平,毫无疑问只有显赫之人才能穿用。实际上,西汉鱼鳞甲即使与后世铁甲比较,也堪称精品了,因为在都懂炼钢的前提下,铁甲质量高低的决定力量只在于人工。鱼鳞甲历代从未普及过,或粗些或细些的札甲一直是士卒抵御冷兵器的标准甲。
魏晋南北朝是甲式发展的重要过渡,接踵出现的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在汉与隋唐仿佛毫不相干的甲式间补充了舒缓的乐章。战乱的激励令铁甲质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传说诸葛亮筒袖铠竟能抵御拉力近 670公斤的强弩射击,真不知何人能开动此弩,既无人能开又何必指标定这麽高。传说可以商榷,但其中至少体现了当时对铁甲质量的重视。
骑战鼎盛的南北朝,箭与骑兵甲在彼此赶超,作为箭之人质的战马也不得不披上了沉重的具装铠,从而导致了中国重骑兵先于欧洲 900年诞生。春秋战国之交战车马装备的皮甲胄也许可算最早的马甲胄,但直到东汉末年马甲胄的设计也尚未齐备,只有具装铠才称得上完整的马甲胄。如果说具装铠还有华而不实的内容,也许就是马臀上高昂的寄生了,它似乎只适宜在出征或凯旋时显示一下人马的昂扬斗志。
隋唐最着名的甲是明光铠,其身甲由 4块底板组成,胸背各 2块,每块上有一面大圆护,从明光之名推测,圆护应由质量较高的钢铁制成,而底板大概是皮甲。尽管这种设计有图省事的嫌疑,但隋唐明光铠一改之前历代偷工减料的陋习 ,将护臂和延长的护腿纳入甲式基本要素,对后世却有重要影响。
进入晚唐明光铠衰落了,整体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经过五代的战乱,到宋代再次形成了成熟的制式。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护臂和身甲叁部分,身甲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护腿,在肩背腰部绑紧。甲按材料分为铁、皮、纸叁等。
纸甲的发明源自唐末,宋明两代成为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曾有一次定制 3万套的记载。其大概可算世界最早的凯夫拉装甲了,而且从用厚皱褶纸制成推测,应还利用了结构力学以增强防护。从被用于南方的记载来看,纸甲似乎有一定的防潮湿能力。而其中的优良者在轻便之余还兼备“劲矢不能洞”的坚固,也就难怪会有地方官申请拿 100套铁甲交换50套优质纸甲的记载了。历史到十四世纪开始转折,此时的欧洲可重达30公斤的大白盔甲逐渐兴起,而在中国,明代在将铁甲胄重量冲至28.5公斤的历史新高后,正因火器的发展而向轻便过渡。甲胄向坚实迈进的方向早该过时,即便是大马士革钢制成的大白盔甲,也会被拉力 40公斤以上弓弩射出的钢箭在 100米之外轻易洞穿。中国的甲胄发展由于人民战争而较之欧洲更为实事求是,对冷兵器的超常规防护,往往仅用多套几件甲了事,而这种务实精神到了火器时代,将毅然令重甲退出历史舞台。明代是轻重甲地位交替的年代,清代则是轻甲发扬光大的年代。叁国时由西域传入可防远箭的锁子甲,始于明代沾湿可御远枪的绵甲,都成为此时的主力甲式。头顶高缨尖胄、外套嵌满铁钉的宽大绵甲、内穿铁环连缀之网甲的八旗铁骑是清庭武功的象征。甲胄的衰落是势所必然,在枪炮威力大幅提升的排挤下,当连轻甲也变成累赘的时候,新式军服看起来就不是那麽软弱了。
盾的用途是将杀伤力加以消耗或偏导,以及作为助攻武器。由于重量问题,历代盾牌都以藤、木或皮盾为主,由于木、皮盾表面需要涂漆以防潮腐,便连带产生了精美的盾面图案。西汉以前盾的样式都接近长方形,分为步用和车用,步盾长大利于防箭和维持阵列,车盾短窄利于车上使用。防护最大的威胁是刺,刺的力量足以在攻击点上聚集起高达数百公斤的压力,是刀剑劈砍无法企及的。因此时至战国,用于近战的双弧形方盾就盛行起来,纵中线凸起的形状,有利于分解刺的力量。
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抵御攻击。这种样式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遗弃,又被宋代捡起后,就变成了绑在骑兵左小臂上用来防箭的圆形旁牌。与此同时,步盾经过汉魏的发展,东晋南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这是双弧形方盾的改进版,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
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而这种样式在去掉底部尖角后,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盾牌介绍到宋代,就缺乏了往下的趣味,剩下的发展无非是略微改变形状,已经没有了进步的意味。
组成部分:
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我国古代的盔甲普及程度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演变的。
盔甲是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藤盔甲、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钢盔等取代。
先说说中国的铁制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中国盔甲流水账最初的盔甲中国最早的盔甲实物是在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南墓道中发现的皮甲实物,这些皮甲只剩下腐烂后留在土里的纹理了。其外径最大都在四十厘米左右。可见是整片式皮甲。其上有黑、红、白、黄四色图案花纹。这些皮甲是商代的遗物。除了它们以外,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商代到战国的皮甲都是先裁剪成甲片然后编缀成甲。在同一座坟墓南墓道北口发现了大量青铜头盔。这也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头盔。它们的形体相似,都是范铸的。重2000-3000克之间,一般高20厘米以上。合范的缝正当头盔中线。头盔上的纹饰以这条线为中心向左右对称展开。头盔除前部以外都向下伸展,以保护耳朵和颈部。这些头盔中有不少铸出兽面纹饰;有的只是简单的铸出两只大眼睛;有的则只有圆葵纹。所有头盔都有向上竖立的空心铜管,用以容纳缨饰。头盔外部打磨光滑,但里面则仍是粗糙的。因此战士必须裹着头巾,或者头盔有软内衬。
最初的盔甲的情况就是这样。此后皮甲作为盔甲的绝对主力保护华夏地区的战士有一千两百年左右。一般的皮甲,可以保存较好的曾侯乙墓Ⅲ号皮甲为范例。这具盔甲的年代是战国早期。全甲由身甲、甲裙、甲袖三部分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肩片、肋片等共计二十片甲片编成,所用甲片尺寸比较大,最大的达到26.5厘米,采固定编缀。身甲上口接编竖起的高领,下缘接缀甲裙,两肩联缀甲袖。甲裙由上下四列甲片组成,每列十四片甲片,自左向右依次叠压,采固定编缀,然后再上下纵联,采活动编缀。所用甲片上缘比下缘窄,大致成上底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整个甲裙上窄下宽,利于活动。身甲和甲裙均在一侧开口,战士穿好后再用丝带结扣系合。两只甲袖左右对称,各由十三列五十二片甲片编成,每列横联四片,由于甲片均有一定弧度,编联后构成下面不封口的环形。佳片宽度由肩向下递减,做下列依次叠压上列的活动编缀,形成上大下小可以伸缩的袖筒。头盔也是由甲片编缀成的。中有脊梁,下游垂缘护颈。共用甲片十八片编成。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其余盔甲跟这副盔甲大致相同,只是局部结构有点差别,比如有的甲裙由五列而不是四列甲片缀成。这些盔甲,官方称为“楚甲”和“吴甲”,可能是从楚国获得。此外还有彤甲、画甲、漆甲、素甲等名号。所有盔甲表面都涂漆,绝大多数涂成黑色。总的来说,完好状态下的战国皮甲还是比较好看的。也可以看出这些盔甲只适合战车上的士兵穿用,因为在地面上穿甲裙的人活动是不方便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墓中居然还出土了保护拉战车的马匹的皮甲——马甲。马甲本身都已经腐朽不可辨识,只有两具马面甲(术语称为“马面帘”)尚可揭剥。
以上是典型皮甲的构造。由于皮甲大都是这样大同小异的东西,其它的也就不说了。总之直到秦朝,中国兵身上几乎全部都是皮甲皮头盔。
早在商朝就有的青铜头盔,到了西周也还有,之后就急剧减少到绝迹(东北出土的西东周期间的铜头盔被认为是东胡的遗物,云南也有稍晚的铜胫甲出土)。
从前14世纪到前3世纪,世界各大文明积极的改进自己士兵的防护用具。各自做出了出色贡献。埃及人创造了鱼鳞铁甲;希腊人设计了大面积铜甲;铁头盔在西亚被发明出来。与之比较不能不说中国落后了。中国远离其它大文明的致命弱点,多次造成这种落后局面
铁盔甲出现
《吕氏春秋·贵卒篇》中提到过铁甲。而目前中国最早的铁头盔,也是战国时期唯一的铁防护用具实物,于1965年出土于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同墓出土的有铁剑、铁戟、铁矛。它们是战国后期的遗物。这顶铁头盔是用八十九片铁甲片编成,现在损失的不过三片,整顶头盔已经复原。全高26厘米。顶部用两片半圆形甲片合缀成圆形平顶,以下主要用圆角长方形甲片自顶向下编缀,共七层。甲片的编法都是上层压下层,前片压后片,仅用于护颏、护额的五片甲片形状较特殊。在额部正中一片甲片向下伸出一个突出,可以理解为是护鼻的前身。每片甲片大小视其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大概高5厘米、宽4厘米左右。这顶头盔的形状跟据说是洛阳金村出土的铜镜上武士所戴的头盔相近,并且燕下都13、21、22号遗址中也出土有类似的铁甲片。说明这种头盔也许已经有了较多的装备了。
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是西汉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班固的《封燕然铭》:“玄甲耀日,朱旗绛天。”汉代常用“玄甲”来代指铁甲——大概是因为铁暴露于空气中稍锈蚀的时候呈现黑色。1965年在据说为周勃墓附近的十个土坑中出土了彩绘战士陶俑两千五百件以上,这些战士中40%披着铠甲,铠甲的样式尽管不同,但均涂成黑色,正是象征着身穿铁甲的军队。另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早期墓出土陶俑群,所披黑色铠甲被认为是模拟铁甲,有步兵的带披膊的札甲和骑兵的不带披膊的札甲,并出现做工精细的鱼鳞甲。至于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则是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鱼鳞甲,全铠由2859片小型甲片构成,有甲身、筒袖、垂缘。共重16.85公斤。与之年代接近的有1958年洛阳西郊3023号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铁甲残片(共计三百二十八片);195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汉代城址中发掘的铁甲片和铁铠(年代为汉武帝执政晚期);1959年11月,福建崇安城村西南西汉城址出土的36片铁甲片;1963年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汉城遗址中出土数十甲片,保尔浩特土城中也有大量铁甲片出土,形制约十多种,跟二十子家出土的大致相近;1977年长安武库遗址中第一建筑遗址发现数目很多的铁甲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出土的铁盔甲一套,这个坟墓的墓主可能是西汉初汝阴侯夏侯灶。如果确实,那么这才是中国最早的铁甲实物。总之,西汉盔甲实物的出土,是不少的。
铠甲的形制
汉代铠甲的术语如下:保护颈部的称为“盘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为“钎”、头盔称为“兜鍪”、鍪是当时的一种炊具。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像头盔就行了。出土西汉盔甲的形制都相当于身甲部分,所以对它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身甲部分。这些铠甲可以分为两类六型:
第一大类:札甲,主要使用一类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类甲片。
一型: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联,长仅及腰。外形类似于明清妇女的肚兜。标本见杨家湾陶俑所着盔甲,其中骑兵俑均属于这一类。
二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较一型小。多半属于一类二型甲片。标本见杨家湾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层甲片位于腰下,采活动编缀。
三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标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盘领,胸中开襟,用铁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缘也垂于腰部以下。
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不过还好,西亚的鱼鳞铁甲,这时候终于传到了中国,于是出现了中国版的鱼鳞铁甲。除了唐朝短暂的表现出向板甲进步的倾向,以及从西方引入有异域风味的盔甲以外,直到明朝,中国铁甲几乎都是鱼鳞甲。
西汉的鱼鳞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类和三类甲片,一般不用一类甲片。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细密呈鱼鳞状,因而得名。
一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的残铠,用二类一型甲片编缀。
二型:用三类一型小甲片编缀,,满城一号墓出土标本属此型。又见于杨家湾陶俑。其中一件体型较大的标本,所披铠甲腰带以上为鱼鳞甲,腰带以下却是札甲。
三型:用三类二型甲片编成,见洛阳3023号墓出土标本。
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所以防护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见到一片一类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类甲片52片,占17.1%;第三类甲片11片,约占3.6%;其余都属于第二类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类三型,表现出从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波斯技术排挤了中国传统。
对于西汉铁甲片的金相鉴定结果如下:其表面为铁素体的退火组织,中心部分的碳稍高(0.1-0.12%),含有层状Fe0-2Fe0·Si02共晶夹杂物。表明所用材料是块炼铁,锻成甲片之后,经过退火,进行表面脱碳,提高延性。从河北满城和内蒙古二十家子出土的甲片,组织类似,可见当时盔甲制作技术已经可以适应大规模生产了。刘彻盐铁官营的决策,对于铁兵器,包括铁盔甲的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从武帝前铜兵器占统治地位到武帝后铁兵器占统治地位,这种改变简直可以用“突变”来形容。
西汉军队披铠甲的比例,大概是骑兵8%左右,步兵43%左右(根据杨家湾陶俑)。武帝后可能有所增加,不过铠甲不一定都是铁甲,事实上,皮甲作为辅助类型的盔甲,一直保留到明朝。与之比较,前479年普拉提亚战斗中,11万希腊联军中重装步兵为38700人。
中国那种型号的装甲车性能最好?近日,我国又新推出了一款92式步兵战车的姊妹——VN2型6x6轮式装甲车。
随着世界公路网逐步完善、各国对军队快速机动化要求的升级,世界各国开始大量装备轮式装甲车辆。我国大量装备的92式步兵战车采用6x6驱动,机动性好、性能可靠、价格相对低廉,被官兵亲切的称为“步兵风火轮”。92式采用了动力舱中置、大功率风冷柴油机、带分动器的机械变速箱.因其宽敞的内部空间、出色的承载和变型能力、良好的越野通过性,在世界享有盛誉。
随着世界各国对机动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原有的风冷柴油机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VN2轮式装甲车就是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在92式基础上换装大功率水冷柴油机,并在人机环等方面作了较大改进,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的综合性能高、可靠性优良、性价比合理的6x6轮式装甲车。
总体布局
VN2装甲车为15~18吨级装甲车,整车长6.78米,宽2.8米,到顶甲板高2.06米.能够实现公路、铁路和船舶运输,还能采用C一130空中运输。VN2装甲车可以在低强度作战条件下进行作战.也可部署于维和行动和反恐行动中。
VN2延续了92式步兵战车的总体布置,即动力舱中置,驾驶室位于车首,战斗舱和载员舱位于车体后部,动力舱右侧有一通道连接驾驶室和战斗舱。战斗舱后面是乘员室,内部设有2个长座椅,可载8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在通道右下侧甲板和车体尾甲板上开有出入舱门。驾驶室的顶甲板上开有顶舱门,供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出入。在载员舱的顶甲板上开有足够大的顶舱门,供人员在水上航行时进出。VN2车体内部空间宽敞,整车有效空间达12立方米。
VN2装甲车的发动机、变速器等,都采用了已大批量生产的成熟部件或技术。底盘系统包括车体及附件、动力及辅助系统、传行操系统、电气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水上推进系统等分系统,在各系统和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贯彻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使得车辆具有良好的维修性和互换性。此外,该车还可搭载多种武器系统。
VN2装甲车延续了92式的整车外形.车体采用封闭式装甲钢承载结构,抗弹性能优良。驾驶室前设有两个大驾驶窗.战斗状态下挡弹板关闭,驾驶员通过挡弹板上的防弹玻璃观察外界状况。
VN2的车体由特种钢板冲压、焊接而成.车体车首、左右两侧和车尾均采用大倾角设计,具有良好的装甲防护能力。在距车体正面100米、侧面200米的距离上能防7.62毫米穿甲弹,后甲板、顶甲板能防7.62毫米普通弹和弹片,另外还具有一定的防地雷能力。车体装备三防装置、烟幕弹发射装置,内部均采用了隔热、隔振、阻燃的绝缘材料。在增加吸波涂料后,使该车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提高了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
相对于92式步兵战车,VN2在人机环工程方面有重大改进。该车采用了新型材料的动力舱隔音和隔热板,增加了具有保温效果的内装饰,在驾驶室和载员室增加了大功率军用空调,增加了装甲车辆的持续作战能力和快速战斗能力。VN2轮式装甲车取消了驾驶室前的潜望镜(在挡弹板上增加防弹玻璃观察窗口),加大了侧面防弹观察窗的尺寸,采用了前后、高低位置可调的驾驶员座椅。这些措施改善了驾驶员的工作状况,提高了车辆行驶安全性。
底盘系统
VN2装甲车采用了性能先进的V形6缸水冷柴油机,采用增压中冷技术.在2100转/分钟下输出功率261千瓦(355马力),最大输出扭矩为1720牛.米,具有体积小、噪音低、排放好的特点。冷却风扇采用液力偶合器+温控调速轴流风扇,可以使发动机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均能以很好的工况工作。散热器采用了抗震能力强、高效紧凑型的铝制板翅式散热器。
VN2装甲车采用非承载式车桥,体积小、重量轻,具备轴间和轮问差速器。变速器为九个前进档一个倒档、带同步器的机械变速器。车辆最大速度可达10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达800千米。该车不仅具有较好的公路机动能力,还具备极佳的越野能力。车辆可跨越1.2米宽的壕沟,越过0.55米的矮墙.最大爬坡度为31度,最大侧倾坡度为17度,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VN2轮式装甲车的行动系统采用双横臂独立悬挂、螺旋弹簧和筒式液压减振器相结合的方式。由于6个车轮采用了统一悬挂装置,大大降低了后勤保障的压力。防弹轮胎在中弹后(无气压状态)仍能以30~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100千米。车轮上带轮胎中央充放气系统(CTIS),驾驶员可根据路况调节气压,使车轮在湿地、松软地面以及沙地的通过能力大大加强,提高了轮式装甲车的作战和生存能力。
车辆具有浮渡功能,无需;隹备就可通过内陆江湖。水上推进装置采用了机械传动的双侧螺旋桨推进方式。驱动水上推进装置的动力来自于后传动箱,转速与发动机转速同步,不受变速箱档位的影响。在水上航行时,可灵活控制车轮的运转与否和运转速度,大大提高了车辆出水、上岸能力。驾驶员通过控制方向盘,操纵螺旋桨推进器的偏转实现水上航向操纵和控制,水上航速可达到8千米/小时。采用这样的驱动方式具有稳定可靠、价格低廉、操纵方便、占用车内空间小的特点。车体前部还设置了防浪板.可通过驾驶室内的手柄打开和关闭。
武器系统
VN2的炮塔是一种武器顶置的单人车内操控炮塔,采用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它可装多种炮塔,不仅有30毫米单人机关炮炮塔,还有25毫米机关炮炮塔,14.5毫米机枪枪塔,以及12.7毫米机枪枪塔。
VN2装甲车武器系统的基本配置为1门30毫米口径机关炮、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6具76毫米烟幕弹发射筒、“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发射系统。该炮塔有电气操控系统和武器稳定系统.具有手动和电动两种调炮功能,令系统能在静一静、静一动状态下实现对目标的稳定、精确的跟瞄和射击,能有效打击2千米以内的轻型装甲目标和土木工事,4千米以内的有生力量,2.8千米以内的主战坦克。炮塔的高平两用、三光合一式综合炮瞄镜除具有普通观瞄功能外,还具有精确的激光测距功能和微光夜视功能,因此.该炮塔具有昼夜作战能力和对空自卫能力。
载员室侧甲板和尾门上分别开有球形射击孔,上部配有防弹观察窗.车内载员采用单兵武器通过射击孔对外射击。提高了车辆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VN2轮式装甲车作为一种通用性装甲车辆.无须特殊改造就能够满足我国生产的25毫米机关炮塔、12.7+7.62毫米并列机枪塔、14.5+7.62毫米并列机枪塔的安装。还可通过对车体进行适当改进设计,换装120毫米迫榴炮、105毫米突击炮、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以及防空反导高炮系统.具有较强的火力攻击能力。
信息化
车辆装备了先进的通信设备,指挥控制通信是以副驾驶任务终端为中心,利用数传电台、GPS全球定位系统建立车际信息系统.可自动实现多层信息交换,具备战场管理功能.提高了战场指挥控制和作战能力。车内信息系统是以主要分系统和部件的数字化为基础.通过车内通话器实现驾驶员、副驾驶、炮手以及载员之问的信息共享。
出色的变型能力
该车便于车族化、系列化发展。通过6x6车型的研制向下可发展为4x4车型,向上可发展为8x8车型,奠定了轮式装甲车系列化的坚实基础。横向发展可形成车族,根据不同作战对象和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选装设备和武器,形成轮式装甲车多兵种、多用途、多方案的武器族,可满足突击、反坦克、防空反导、医疗救护、抢救抢修、指挥控制等多种任务要求。
总之,VN2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新型轮式装甲车,具有出色的适应快速机动需求的能力。由于该车采用了大量成熟轮式车辆和民用技术及部件,大大提高了整车经济性能和可靠性,具有较高的费效比,受到国内外专家、军方关注和好评。目前,在国际市场上VN2也有较强的竞争力.它以威猛的英姿活跃在异国他乡。
以上就是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中国最结实的装甲(中国最结实的装甲车)”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转载请注明来
来探秘,本文标题:中国最结实的装甲(中国最结实的装甲车)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17106.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关于世界上最传统的铠甲的信息
- 热门文章
- 随机tag
-
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的关系(七仙女是谁生的 能轻松毁掉太阳系(15级地震就能毁掉地球 希腊神话中宙斯是什么神:天神(希腊神话中 中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为南朝时 一年12个情人节列表 戮怎么读(壑怎么读) 世界上真的有玉兔吗(假的月兔不存在) 世界上最简朴的墓地(世界上最著名的墓) 禁曲黑色星期五完整版(禁曲黑色星期五完整 大乔嫁给了谁(大乔嫁给了谁孙权) 搬家最适合送的五大礼物 中国几位最搞笑的人(我国最搞笑的人) 原创中国最胖(中国最胖的人排名前十) 小孩起名网免费取名(婴儿起名网免费取名) 中华细支60元和100元的区别 口言(口言是什么字) 巨型藏獒王5米(藏獒咬死17只狼图片) 梦见试衣服(梦见试衣服没有一件合适的) 哈利波特四个学院 人体模特冰漪的简单介绍 一库一库日语什么意思 闪闪的什么(我还会说闪闪的什么) 三种情况分析(可能好友被删) 绚丽多彩的近义词(绚丽多彩的近义词是五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