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之最 > 正文

中国最原始的穴位(中国 原始)

xj 2023-03-30

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中国最原始的穴位(中国 原始)”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本文目录一览:

1、人体的穴位有哪些 分别又有什么作用? 2、经络和穴位真的存在吗?它们是通过什么被发现的? 3、中医的针灸有多少年历史了? 4、经络是怎么发现的 5、中医是怎么发现经络穴位的? 人体的穴位有哪些 分别又有什么作用?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img]经络和穴位真的存在吗?它们是通过什么被发现的?

经络,一个看似不存在,实则“存在”的系统,真的是对西方结构科学乃至整个西方医学观念的挑战。

经络是怎么来的?世界上有一种“经络敏感者”

子午线:它存在,但未知

虽然经络的本质并不能完全被现代人的观念或知识体系所揭示,但是太多无法推翻的医学实例和各种现代研究方法已经从不同方面证实了经络现象的存在。

现代对经络的研究大概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开始使用的方法都是比较流行的物理方法,如声、光、电、热、磁等。

比如电。当时测量了经络的电阻,发现它的电阻低于非经络的电阻,于是得出了经络是良导体的结论。

由此推断经络中运行的经络气可能是生物电。

后来从声、光、热、磁等方面。,我们发现了其他一些可以用这些相关仪器测量的东西。所以只能说生物电可能是经络的本质之一,而不是全部。

再进一步,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观测技术,看看这种同位素在经络中能不能行走。

结果表明,该元素基本遵循经典经络路线,尤其是四肢,其路线与经典路线基本相同。

同时还有一个对比,就是如果把这种放射性同位素放入人体的非经络部位,它是不会动的。

这至少可以解释一个问题:经络中有某种物质流动,可以驱动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运动。

那么,体内的这种物质流是什么呢?这么说吧: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效应,你用某个物质来准确解释并不容易。

所以到现在为止,大家都老老实实用中医本来的名字——“气”来掩盖。

既然流经经络,简称“经气”。

经络:对西医的挑战

这样一个看似看不见,实则“存在”的体系,是对西方结构科学乃至整个西方医学观念的挑战。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西方科学能够张开双臂,我相信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而经络现象对于东方医学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东方医学以实用为终极目标,具有重道轻器、重象轻体、重功能轻结构的特点。

在经络的本质在现代科学中得到充分理解之前,人们普遍喜欢用“经络现象”一词来表示对现象的认识和对尚未完全了解或难以完全了解的现象本质的表达。

对于中医来说,谈经络现象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经络现象也是一个“意象”,与中医的意象系统不谋而合。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形象的本质,中医是清楚的。为了澄清这个问题,不妨回到源头,从经络的起源说起。

陈述1:产生从点到线的经络

一般认为古代经络现象有三种可能,从被关注到临床和养生的应用过程,再到体系的建立:一是点到线,二是线到点,三是点线结合。

先说第一点。什么是「从点到线说话」?

简单来说就是先发现穴位,再把穴位连在一起成为经络。

大致来说,中国古代人生病时本能地使用一些原始的按摩手法,在刺激人体的某些穴位时可以缓解某些疾病。

进一步开发物理刺激性更强的针,如原针石,进一步的金属针,或与火有关的艾灸。

从无意的发现到有意识的寻找,治疗经验的点在积累和增加,它们像一串串珍珠一样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点与线相结合的经络。

这种说法最符合普通人的认知心理,也最符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医学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慢慢发现、发明或积累起来的”,属于科学研究中典型的外求规律的观点。

但是这种认识有一个很难解释的弱点,因为在十二经脉和八经脉的20条经脉中,只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有穴位,所以以前叫十四经脉。

然后有人问:奇经的其他六经没有穴位吗?其实也不能说完全不存在,只是他们的穴位是借用其他经络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穴位和其他经络交叉或者合并的时候,就和别人的穴位在一起了,本质上就是其他经络。

那么,如果说从穴位到经络,从点到线,那么奇经八脉中除了任督二脉之外的其他六经是怎么来的呢?看起来有点奇怪。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经络不仅有十四经沿体表浮动并有穴位的外路线,还有体内无穴位的内路线,从点到线理论无法完美解释。

于是,第二种说法就产生了,叫从线到点。

陈述2:产生从线到点的经络

其实这种说法是通过经书感受的传说。也就是说,循经出现的各种感觉是描述经络的主要依据。

换句话说,就是先发现经络,再找穴位。

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古代练气功的人可能有一种感觉,认为气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走的,像水流、风吹、蜘蛛走、蚂蚁爬,其走的路线与经典的经络路线基本相同或相近。

这一点不难被现代从业者部分证实,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内证法和内求法。

从线到点,可能会让经络的发现过程快很多,也能模糊地解释内部路线的存在,但这种说法并非没有弱点。

练过气功或类似做法的人可能有经验:

一般气的感觉传递在体表比较明显,可以是线性的,一般与经络路线一致。但在体内多为弥漫密集状态,或呈模糊团状、片状或柱状,很少形成清晰的线性感觉。

然后,第三种说法就出来了,叫做点线重合理论。

陈述三:点与线的结合产生经络

其实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思想的结合。

这个推测并没有脱离古代原始的按摩和针灸。这些物理刺激作用于人体,在最初发现一些穴位后,有可能产生酸、麻木、沉重、肿胀、水流或气流等气体感觉。这种感觉也可以沿着经络传递

现代人习惯于把这种有明确循经感的人称为“经络敏感者”。经络敏感人群占人口近三分之一。

那么基于此,经络的呈现就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摸索,然后连接。只需要刺激几个已知的穴位,就可以感受经络,找到整个经络路线。

然后在经络上多找一些穴位,这样就大大加快了经络和穴位的发现和完善。

说实话,光凭取经的感觉,我们还不能确定,因为毕竟是一种感觉,它的路线清晰性多少有些值得怀疑。

这时,另一种人出现了。这种人在经络敏感人群中可以说是超级敏感,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

当用针刺或其他物理刺激刺激穴位时,可表现为体表沿经络出现红线、白线、皮疹、俯仰和皮下硬结。有的人只有一条经络,有的人可以有多条经络。

中国最原始的穴位(中国 原始)

我自己至少看过三个案例。不要误解为红线白线红疹之类的晕,其实不是。它们的颜色非常明亮清晰。

只要有这样的人,就很容易做到,古人可以不断在他们身上戳洞,展示他们的经典,然后如实描述。这不是一张清晰准确的经络路线图吗?

如果不放心,可以多找几个这样的人做反复验证。

点线重合理论基本可以解决体表路线带穴位的问题。但是没有穴位还是无法解释体表和身体的经络。

经络的起源和经络理论的形成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经络理论已经成为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被古代医家用来阐明中医的生理和病理,发挥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作用。那么,古代医家是如何认识经络实体的呢?

为什么古人认为经络实际上是存在的?

1.子午线可见

在《黄帝内经》中,经络被称为“经脉”。《灵枢经》说:浮脉和普通脉都是络脉。“为什么体表可见络脉?”《经》指出:“络脉横而浅,所以表面易见。“古人认为分布在身体深处的经络可以通过人体解剖学的手段来观察。”《灵枢·水镜》说:“丈夫八尺,肉在此,可量可循,死可剖视。它又脏又脆,有伏的大小,有谷的数目,有脉的长短,有血的浑浊...都有大量的。

“古人通过直接解剖观察,发现了经络的分布格局,即“经络为内,分支为络”(《灵枢脉度》),并测得经络的具体长度:“手六阳,手至头,五尺长,或五六三尺长;手的六阴,从手到胸,三尺五寸,三六一尺八尺,五六三尺,或二尺一尺;脚的六阳,从脚到头,八尺,六八尺,八尺;六阴之足,由足至胸,六尺五寸,六六三尺六尺,五六三尺,三尺九尺;脉从脚到眼,7尺5寸,271尺4尺,251尺,1尺5尺;督脉和任脉分别为4英尺5英寸、248英尺、251英尺或9英尺。一切都是16英尺2英尺,这种气体也是通过隧道的。"

《苏文经络学说》也明确指出经络有五种不同的颜色:绿、红、黄、白、黑。阴络的颜色与经络的颜色相同,而阳络的颜色随着四季的寒热而变化。

2.内脏和外络

《灵竖亥论》说:“十二经脉属于脏腑,外络在四肢。”《苏文·跳经纶》说:“五脏之道,自地道而来。”经络属于脏腑,脏腑与经络相连。像一棵大树,他们有根和茎,树枝和树叶。所以《内经》形象地说:“经络是脏腑的枝叶;脏腑是经络的根本。

”从《灵枢经》和《灵枢经别》对十二经脉和十二经脉的记载可以看出,每一条经络在其循环的过程中都属于一个脏或一个内脏,同时又与内外脏腑有着络绎不绝的关系。阴经属于脏络器官,阳经属于内络器官。此外,它还与其他内脏有关。这些都是在人体野外解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现。

在与四肢的联系上,《灵枢·舜帝胖瘦》指出:“手三阴出脏,手三阳出手,脚三阳出始,脚三阴出足。”经络沿着行走方向上下运行,左右对称,从头部躯干到四肢骨骼无处不在。此外,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皮部、众多络脉进一步相连,使全身紧密相连。

3.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古典文献对经络气血运行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例如,《苏文麦景尧微论》说:“夫之脉也,家之血也。”注:“赋,举也。血量聚集在经络。”《灵枢·水镜》说:“受血者必营。”《灵枢·本乡》说:“经络,所以血和阴阳...是血液和经络的流行。”《难经二十三难》指出:“经经脉者,亦以身为荣。”《圣集总录》说:“人的气血常在十二经脉中运行。”《针灸大成》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为气血之道。”这些都是旨在说明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途径,而这条路径具有“阴阳相通,如无尽循环”的特点(灵枢营养生会)。

因为阴阳经脉长短不同,阴阳络脉深浅不同,十二经脉的气血量也不同,这是古代医家发现的。关于每条经脉气血多少的问题,《灵枢·九珍论》、《灵枢·五音五味》和《苏文血-血-形志》的说法虽然不太一致,但都是一致的。《灵枢营养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谁,气也;营,血也。《灵枢脉度》说:“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这是古人对经络有自己的循环系统的具体理解。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人未能进一步解释经络的本质,这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经络的本质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中医的针灸有多少年历史了?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腧穴了。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真是人体的特殊结构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推测纷纷,莫衷一是。

许多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质。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电通过人体皮肤,发现皮肤上存在某些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位置吻合。此后不久,法国著名针灸学家尼伯亚特在助手的协助下,应用测定皮肤电阻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并确定穴位电阻只有它周围皮肤电阻的一半。在尸体上进行的测量也获得同样的结果。5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有关穴位电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然而,据推测,全身穴位的总面积仅占体表的万分之四,而全身体表电阻的部位却很多,远远不限于穴位的地方。况且,如进食、睡眠、运动等生理活动,时序、季节、气温等外界环境改变以及精寸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电阻值。难怪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感叹:以此(皮肤电阻测定法)测定经穴颇有困难。法国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时间,应用此法测定穴位,所得结果却与中国穴位大相径庭,不得不揪然中止这项研究。

也有人将古老的腧穴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比拟分析,力图用新理论、新概念阐释它们。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头正义与美国的弗罗斯特等人,则把穴位同触发点进行比较。触发点被认为是机体肌肉组织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层组织敏感、结节及伴有放射痛的特点。虽然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它是由于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痉挛,内分泌失调或肌紧张造成的。针刺穴位时,由于组织间相互磨擦和金属针与组织电介质之间相互作用,会引起局部组织中肌肉纤维和神经纤维损伤。此外,两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们认为穴位的某些特性与触发点极为相似。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过是同物异名罢了。还有研究报道,穴位和差电点、皮肤活动点等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多途径的研究,从侧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对于探明穴位的奥秘,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又有人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

经络是怎么发现的

1960年代,北韩有一个名为金凤汉的科学家,宣称找到了经络,并将之命名为“凤汉管”,这个发现轰动了全球医学界,也引发了各国对经络研究的兴趣,日本随即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进行经络的研究,扬言在十五年内解开经络之谜。当然视中医为祖先遗产的中国也很紧张的组织了大批的科学家到北韩去实地学习,并加紧研究,深怕这个祖先遗产的谜由其它国家先解开来。接下来的几年,全球科学家不断要求北韩公布研究成果,北韩却始终拿不出具体的证据,最终金凤汉由于拿不出具体的证据而跳楼自杀,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这件事使得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们非常尴尬,许多人放弃了研究,更有偏激的人根本否定了经络的存在,经络成为谜信的一部份。一直到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国政府在北京向美国代表团实体演示针刺麻醉下的开心手术,那种血淋淋的神奇场面,使得参观的美国专家们惊得目瞪口呆。但是此时的中国医界,分成了两派,一派人认为没有经络只有穴位,否则不能解释针刺麻醉的现象,另一派人还是坚持经络的存在,但是提不出具体的证据,这些讨论也就愈来愈低调。

19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高层认为经络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必需投入资源加以研究,可是当时主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多数专家都反对,只有复旦大学的费伦教授(本书的指导教授)认为经络存在了几千年,虽然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证据,但是也有可能是我们过去使用的手段不对,或科技能力不足,今日科学进步了,也许有新的方法可以找到经络的证据。因此,力排众议,该项目以十三比一的投票比数差点被否决。由于反对的声浪太大,因此,这项研究仅拨了很少的经费,由费伦教授成立项目进行研究。

由于费教授是一个精于分子物理学的化学家,不是一个医生,因此对这项研究采取和过去的研究完全不同的方法。首先放弃传统上成立正式组织的方式,采用一种名为虚拟组织的新式组织,项目中没有全职的研究人员,完全视研究需要机动的调集上海各种相关科学家及设备,花了近十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几项经络存在的具体证据。

这个研究首先认为解剖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一定不会有任何未发现的线状或管状组织,因此,将寻找的目标放在经络附近的组织分析,由于现代生物分子学进步,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方法远较二十年前进步得多,加上这个小组的成员不再以医界专家为主,而以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基本科学的专家为主,从物质最基本的规律做起,因此成功的机会特别大。

在这个研究之前,天津有一个小组在经络研究方面,曾经发现当针刺入穴位时,会使穴位周围产生大量的钙离子。那份报告并没有说明这些钙从那里来,从常识判断人体的钙主要在骨头中,但是骨头里的钙不可能在针刺的瞬间释放出来。因此,判断在人体的穴位附近应该存在着可以随时释放钙离子的钙库。找到这个钙库应该可以找到部份穴位的物质存在证据。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中医的穴位依照不同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针灸时,到了每一层会有针感,患者会感觉到酸、胀、麻,而施术的医生则会有粘针的感觉,这个实验瞄准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这是一种结缔组织,以往对它的了解仅止于是人体组织之间的连结功能。

于是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所有这些富集的众多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成果,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从此没有人可以怀疑经络和穴位是虚无飘渺的了。

中医是怎么发现经络穴位的?

经常看中医的人会发现,诊室的墙上往往都会挂着几张经络图,图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穴位点。穴位又叫腧穴、气穴、气府,《黄帝内经》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340个穴位;现行教科书上有361个穴位;还有人统计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其实人体的穴位远不止这些。

《黄帝内经》说:“以痛为腧”,意思是说当人有了疾病以后在人体的体表总会出现一些压痛点,内脏或某一组织器官有病,可在相应的体表的某一点上产生压痛或感觉异常,按压或针灸这些压痛点,可以诊断和治疗有关脏器的疾病。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中说:“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或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

相传古时医生为病人治病,一直在摸索治病的方法。偶尔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后来医者再遇见病人就在其身体的部位进行按压,直到病人呼喊“啊!是这里,是这里了。”于是在病人有压痛或感觉异常的部位按压或者针刺、灸疗,果然使病情转好。于是孙思邈根据病人喊声将这些穴位命名为“阿是穴”,阿是穴又称为“天应穴”。中医认为“有诸于内,形见于外”,意思是说人体内部发生疾患,必然会在体表有所反映,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就是根据这种原理来确定的。

最初古人发现腧穴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只能是一对一的关系,即某穴能够治疗某病,但是随着这种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穴位与穴位之间 存在某些联系。给你讲个故事,也许能够明白,从前有个人,肚子疼得厉害。

不知怎么的,突然不疼了。他于是和别人讲,

 发现有些人和他有同样的情况。于是大家拼命回忆,发现有一个巧合,  

很多人都是脚不小心碰到了硬物。于是有心人就总结出通过碰脚趾头可以缓解肚子疼,这样就把腹部与脚趾头的穴位联系起来了。把具有某些相近治疗作用的穴位连成线,形成了初步的经络概念。

另外,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是“天人合一”,认为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那么大地上有江河,人体内也应该有流动的沟渠。原始的解剖虽然粗糙,但也发现人体内确实有不少的管道,更印证了古人的这种推想,这样经络的概念就形成了。

但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古人并没有真正弄清人体内各种管道的走向,只能将这些管道作为经络的直观参照物,而对经络结构和走向的描述,却是根据穴位的治疗作用和针刺后针感感传的体悟而提出的,所以经络的发现虽然有解剖的基础,但更多的是一种感悟。

这是一种“闻道”即内求的方式,是通过一种东方人所特有的修炼方式而实现的。我们可以把“闻道”或内求的方法称之为非理性的方法或直觉方法。这是中国(东方)与西方的认知方法最明显的不同。

以上就是网站小编空城旧忆据网络最新关于“中国最原始的穴位(中国 原始)”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事件细节!

转载请注明来 来探秘,本文标题:中国最原始的穴位(中国 原始)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4370.html

标签: 中国最原始的穴位(中国 原始)

热门文章
随机tag
“藏艺三绝之冠”塔尔寺酥油花如期“绽放”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故事) 世界上最森林的小屋(世界上最小的森林排名 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四种珍稀动物 冬天怎样防止水龙头冻住 李四光四大地震剩一个(李四光四大地震剩一 火的网名(红红火火的网名) 中国最奇葩车型排名(中国最奇葩的车) 突如其来(突如其来的意思) 辩机和尚资料介绍 电视品牌十大排名榜 是事业之喜与桃花之喜 摇曳多姿(摇曳多姿的拼音) 迪拜位于哪个国家(迪拜在哪个国家?哪个州 公司取名网(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 垃圾填埋场发现真菌已进化成会吃塑胶的生物 艺术生可以保送清华(几率很小) 中国拳王最漂亮的人(中国拳王排名最高的) 漠然的意思(漠然这个词) 中国最火房价城市(中国房价前十城市) 马航mh370家属招魂(马航mh370招 大蓝洞(大蓝洞里面有什么) 世界上最漂亮的柜子(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屋) 曲折的拼音(曲子的拼音)